22第22章(1 / 2)
“共荣汇”商会的首艘商船终于顺利启航,成功获得了通行证,“共荣汇”的名声也随着这艘船的航行传遍了长安城的各个角落。小商户们纷纷前来求助,他们的资金困境愈发严重,许多人急需资金周转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冬季市场。商会的名气虽已初步建立,但如何为这些商户提供支持,成了“共荣汇”面临的另一大难题。
至于木夫人如何提前一天给徐知薇递来了“李昱”的纸条,而平素古板的李昱又为何冒着开罪秦王的危险批准了“共荣汇”的通行证,仿佛成了一个秘密,木夫人没有再对徐知薇提过,似乎这件事情从未发生一样。
月余之后,徐知薇伺机安排谢若兰正式加入“共荣汇”管理层,承担起商会的掌柜之职。虽然他平时总以术士的身份示人,但此时的谢若兰,身着商贾服饰,风度翩翩,言谈举止之间不再是云淡风轻的算命先生,而是一个沉稳自信的商界人物。
当商会的初步运作逐渐成型时,谢若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如何为那些急需资金的小商户提供资金支持,以帮助他们度过眼前的困境。
“我们商会的资金池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若要真正支持这些小商户,仅凭商会的资金显然不够。”谢若兰微微皱眉,沉声说道,“我思考过,若我们想要迅速为他们提供帮助,不妨仿效古人所称‘货物交换’之道??以‘赁物’的形式,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徐知薇听后,眉头微挑:“‘赁物’?能否详细解释?”
谢若兰缓缓说道:“我们商会可以根据这些商户的销售预测,提前支付他们一部分货款,而商户需要将他们储存货物的仓库、商船等的文契押在商会,确保商会能够收回这笔资金。”
当时的大夏,普通人借款通常只是当铺与高利贷,然而将货物当至当铺中,又失去了货物的流动性。
而存放货物的仓库、商船本来就是一些暂时不能销售的商品,小商户乐得做融通之用??而另一方面,如今的徐知薇已经掌控了相当庞大的商业信息网络,完全有信心将这些商品盘活。
徐知薇沉思片刻,终于点头:“这样的方式既能避免商户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又能让商会确保货物的回收,双方互惠互利。我觉得可行。”
谢若兰语气温和:“至于资金的来源,我已经与一些大商户取得了联系,他们同意出资支持商会的预付款项。我们商会可以作为中介,帮助这些大商户将货款提前支付给小商户,同时商会还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交易手续费和押品销售的利润分成。”
“瑞丰布庄”的李大伯是第一位获得商会资助的小商户。他已经年过五十,面容和蔼,但经营的布料铺在市场中的竞争中逐渐落后。由于资金紧张,李大伯面临着货物滞销、资金断裂的困境。得知“共荣汇”商会能提供帮助后,他便急匆匆地前来申请。
至于押品,李大伯能够提供的只是尚未织就的大量生丝,李大伯甚至没有必要的流动资金来将其变成绸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