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6日本农民太有钱(2 / 2)

加入书签

等它们长大,成功进化为“顶级和牛”,它们的肉就能以上万元一公斤的价格售出,被切成薄片,放进高端铁板烧餐厅,让有钱人一口吃掉我一周的饭钱。

至于新泻大米,则是米饭界的LV。

它生长在专门管理的稻田里,水源纯净,土壤检测严格,甚至还有专门的农学家研究“如何让米粒更饱满、更香甜、更具有高端感”。

这种米吃起来,据说能让普通白米饭的价值暴涨五倍,只要在饭锅里蒸上一碗,厨房的空气都会瞬间贵起来。

甚至有的还搭配专属木盒,告诉你:“吃米饭也是一种生活品味。”

吃饭吃出奢侈品的气场,日本农产品真的太会营销了。

“……有钱赚,难怪他们愿意投高科技。”

但这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一点。

日本的农业不是在拼“数量”,而是在拼“质量”和“故事”。

国内农业讲究的是高产量、低成本,一亩地能多种点就是赚。

而日本的农民则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他们不是想种十亩地,而是想在一亩地里榨出十亩地的利润。

所以,日本的农业科技方向也与众不同,完全不追求“大规模高产”,而是往“精细化”和“品牌化”一路狂奔。

这里的农场主不是披着草帽、卷着裤腿、扛着锄头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形象,而是一边看着AI分析的作物生长曲线,一边调整土壤营养成分,顺便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自家农产品的高端概念。

不仅如此,农业的自动化程度也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过去,人们总觉得种地是一件辛苦又琐碎的事情,需要弯腰除草、顶着烈日播种、辛辛苦苦收割。

但在日本,“人不下地,机器种田”已经成了现实。

同时,日本的农产品还发展出了“品牌农业”,彻底改变了农业拼产量、比规模的传统思维。

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买的不是水果,而是一种身份象征。

农民拼的不是亩产,而是如何用科技和营销,把一颗苹果卖出黄金的价格。

我环顾四周,感慨万千:“……日本人真的懒到连拔草都不想干了吗?”

太宰站在我旁边,手插在口袋里,悠闲地晃着脚,嘴角挂着一抹耐人寻味的笑:“小老板,你可不能用‘懒’来形容这一切哦。”

我皱了皱眉,下意识反驳:“怎么不能?以前的农民至少还得带着镰刀下地,现在连草都不愿意自己拔了。”

“那是因为他们拔不动了。”

我一愣,抬头看向他。

太宰眨了眨眼,懒洋洋地扫了一眼那些高科技设备,随口说道:“日本农民的平均年龄是65岁哦。”

我嘴里的吐槽顿时憋住了,愣了几秒钟,沉默地往旁边挪了一点。

一个65岁的农场主,他不买机器人拔草,难道还指望自己弯腰弯到80岁吗?

我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勉强接受了这个现实:“行吧,那这些农机贵得吓人,总不能让这些六十多岁的老爷爷们一边种田一边还贷款吧?”

太宰懒懒地笑了笑,嘴角带着点看热闹的意味:“小老板,你以为这些农民真是自己掏钱买的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