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9第三个世界9(1 / 2)

加入书签

田锦心自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后,萧逸的统治愈发稳固,国家也步入了繁荣昌盛的轨道。萧逸深知,这一路走来,田锦心功不可没。无论是在艰难的宫廷斗争中,还是在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里,田锦心始终陪伴在他身边,凭借着聪慧才智为他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萧逸越发觉得,田锦心才是最适合母仪天下的人。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萧逸召集满朝文武,在朝堂之上郑重宣布,废去叶婉清的皇后之位(此时叶婉清仍在冷宫),改立田锦心为皇后。

这一决定,得到了众多大臣的支持与拥护。毕竟,田锦心在众人眼中,不仅美貌与智慧并存,而且心怀天下,多次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立下大功。

册封仪式当日,皇宫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田锦心身着华丽无比的凤袍,头戴璀璨夺目的凤冠,在宫女太监们的簇拥下,缓缓走向皇后的宝座。她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从容,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她将以皇后的身份,继续辅佐萧逸,守护这个国家。

萧逸看着光彩照人的田锦心,心中满是自豪与爱意。他亲手将象征皇后权力的玺印授予田锦心,轻声说道:“锦心,从今往后,这后宫便交由你打理,朕相信,你定能母仪天下,为天下女子做出表率。”田锦心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泪光,说道:“皇上放心,锦心定不负皇上所托。”

成为皇后的田锦心,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她更加兢兢业业地打理后宫事务,将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她也时常提醒萧逸要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国家的发展。

而他们的儿子萧宇轩,自幼便聪明伶俐,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品德。萧逸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厚望,在萧宇轩年满六岁之时,萧逸决定立他为太子,以确立国家未来的储君。

立太子的大典同样隆重非凡。萧宇轩身着华丽的太子服饰,头戴紫金冠,一脸严肃地接受着众人的朝拜。他虽年纪尚小,但已有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严与气质。

看着儿子如此出色,萧逸和田锦心心中满是欣慰。萧逸对萧宇轩说道:“轩儿,你如今被立为太子,日后要更加勤奋学习,将来肩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保我朝江山永固,百姓幸福安康。”萧宇轩坚定地点点头,说道:“父皇、母后放心,儿臣定会努力,不辜负父皇和母后的期望。”

在萧逸和田锦心的悉心教导下,萧宇轩茁壮成长。他不仅熟读经史子集,精通诗词歌赋,还对治国理政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见解。

然而,就在国家一片繁荣之际,南方地区突然爆发了一场罕见的洪灾。洪水肆虐,淹没了大片农田和村庄,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萧逸得知消息后,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救灾事宜。

田锦心也心急如焚,她深知,这场洪灾对国家和百姓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她和萧逸又将面临新的挑战。

在得知南方洪灾的消息后,萧逸心急如焚,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救灾事宜。散朝后,他匆匆回到后宫,田锦心早已在此等候,见他神色凝重,快步迎上前去。

萧逸踏入宫殿,一眼便望见田锦心。她今日身着一袭淡粉色宫装,如春日盛开的桃花般娇艳。轻柔的丝绸贴着她曼妙的身姿,领口与袖口处绣着精致的云纹,在走动间若隐若现。她的长发如墨般披散在肩头,一支白玉簪斜插其中,简单却又尽显高雅。

田锦心美目含忧,眼神中满是关切,她轻轻握住萧逸的手,试图给他传递一丝安慰。那双手柔若无骨,肌肤细腻如羊脂玉,触手温热,萧逸只觉一股暖流顺着手臂传遍全身。

萧逸望着田锦心,一时间竟有些失神。即便相识多年,她的美貌每次仍能令他心动不已。

她的面容堪称完美,柳叶眉弯弯如新月,眉梢眼角间尽是风情;双眸明亮清澈,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此刻却因对他的担忧而蒙上一层薄雾;琼鼻挺直,小巧而精致;嘴唇不点而朱,恰似娇艳欲滴的樱桃,微微抿起时,透着一丝楚楚动人的娇憨。

这样的美貌,在此时却让萧逸心中泛起更多复杂的情绪。他深知田锦心不仅有倾国倾城的容颜,更有一颗聪慧善良、心系天下的心。她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深入灵魂的吸引。

这张令他痴迷的面容上,此刻满是对他和灾区百姓的担忧,让萧逸心疼不已。她的美貌就像一把温柔的利刃,在不经意间触动着他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激发他想要保护她、守护天下百姓的强烈愿望,让他更坚定了要尽快解决洪灾问题的决心。

萧逸长叹一口气,疲惫地坐在椅子上,说道:“情况不容乐观,洪水来势汹汹,淹没了许多地方,百姓们苦不堪言。朕刚刚与大臣们商议,决定尽快调拨物资,派遣官员前去救灾,可朕还是放心不下。”

田锦心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皇上,救灾如救火,物资和人手固然重要,但我们还需考虑到灾后重建以及如何防止疫情爆发。臣妾听闻,洪灾过后,极易滋生疫病。”

萧逸抬起头,看着田锦心,她专注思考的神情,微微蹙起的秀眉,轻咬下唇的模样,无不让他心动。

在这紧张忧虑的时刻,她的美貌与智慧交织,散发出一种别样的魅力,让萧逸再次深刻意识到,她不仅仅是他深爱的女子,更是他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贤内助。

萧逸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道:“锦心,你总能想到朕疏忽之处。朕这就命太医们准备预防疫病的药材,一同运往南方。只是,此次救灾困难重重,朕实在忧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