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安定公主从一盏灯到光明照耀(2 / 2)

加入书签

  然后放下安安,递上嘉禾的信。

  见媚娘坐下来看信,安安就来到母后身边,依偎在她膝旁。而媚娘也就一手拿着信,一手揽着女儿。

  媚娘看文字向来很快,她读完后,很自然递给姜沃,笑道:“还记得你问我给她起什么名字的旧事吗?”

  姜沃颔首。

  嘉禾。

  媚娘是从掖庭的风雨中,捡到这个孩子,取名嘉禾。

  姜沃接过信看完??嘉禾此时正在跟着司农寺的育种计史,学农事。

  正如其名。

  “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

  *

  五月二十五日黄昏。

  姜沃封好要送往长安给王神玉的信。

  这是一封极厚的信,以至于姜沃换了一枚最大的信封才能装下。

  里面详细整理了她与裴行俭定下‘资考制’的最终细则条款??

  便于王神玉面对长安城里各路人马的狂轰乱炸的询问。

  之后,姜沃便去向王老尚书请假。

  明日是安安的生辰。

  王老尚书准了假,笑道:“你都几个休沐未休了?端午也未歇着吧。等下月彻底定下此事,贴出公文发了邸报,你与小裴便轮着歇一歇去。”

  *

  夏日黄昏。

  姜沃踏着一地碎金似的夕阳,回到了洛阳城姜宅。

  说来……姜沃觉得跟从前的魏王李泰,还是很有几分缘分的。

  她在京城中的侍郎宅,就是先帝赐给李泰的宅子改造的,在洛阳城这座姜宅,也是如此。

  不过,姜沃自从见了皇帝连‘无官职’的舅舅都要卷起来后,深深怀疑,皇帝将这座改造过的‘前魏王宅’赐给她,说不定只是因为这座宅子离皇城最近,方便她省去路上的时间,更好的加班。

  尤其是,近来皇帝也赐了裴行俭一座洛阳宅,让两人成为邻居后,姜沃觉得自己的猜想更靠谱了。

  绝非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姜沃领着安安的手,一路穿过廊下。

  院中种着高大的梧桐,与丛丛修竹,掩去大半暑热。

  走至屋门口,就正好遇到崔朝出来,笑问道:“今日天儿热,吃槐叶冷淘如何?”

  槐叶冷淘,是竹叶般淡绿色的冷面,盛在白瓷碗中,顿生清凉之意。

  面上还码着新鲜的烫过的青菜与现炒的肉酱。

  *

  安安吃过面后,姜沃如往日般,带着她按部就班读书讲史。

  直至睡前。

  姜沃替她吹灭屋里所有的灯烛,唯独在桌上留了一盏椰子灯。

  之后坐在安安床前:“今晚想听什么睡前故事?”

  烛光从镂雕的椰子壳中,透出柔和的光芒。

  柔和笼罩着两人。

  安安却没有要听故事,小手从夏日薄薄的锦被中伸出来,抓住姜沃的衣袖,眼中都是期待:“姨母,明日我就有名字了是吗?”

  姜沃笑道:“是。”

  皇帝的选择困难症一直犯到如今。

  明儿就是安安的生辰,他还未最终下定决心。

  今日姜沃还特意去了趟贞观殿,得了媚娘一句‘今夜必要陛下做决断’的保证才走了。

  果然,安安听了这句话,就欢欢喜喜闭上眼睛:“那我等明天醒来。”

  姜沃边替她放下帷帐边道:“好,明儿一早,姨母就带你进宫。”

  走出安安的屋子前。

  姜沃回首。

  见桌上椰子灯一团烛光,照亮小片近处黑暗。

  姜沃不由想起了,她上过的一道奏疏??

  朝臣们之前群情激愤,都觉得吏部一刀切,从此后所有候选官都得‘资考’,尤其是以后可能还要守选数年才能考试授官,也太过分,太死板了。

  不少朝臣角度刁钻提出了一个问题:若是军情紧急、或是天灾人祸,急需上任的官员该如何?又或是有经世之才的能人,难道也必须死板的等数年才能授官?

  最终,姜沃上了一道奏疏。

  她依旧翻出了贞观年间旧例:皇帝看好的候选官,可以不经过吏部,‘赤牒’直接授官,无需考试,无需守选。

  请圣人从先帝旧例。若有特情特才,帝授官职。

  圣人准此奏??

  王老尚书闻此事终于松口气,觉得她终是明白事缓则圆的道理,没有坚持一刀切到底。

  而朝臣们的反对声浪也顿时小了。既然有特例,每个人就不免幻想下自己能成为特例。

  尤其是自觉出身高或是军功显著的勋贵,都觉得,将来求一求皇帝,说不得就能得这个恩典呢。

  同时他们也觉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通过他们的抗议,皇帝与吏部上下(尤其是那位没有家族后代的姜侍郎)终究没有能够彻底推行‘考官’,到底留下了一道口子。

  是一道口子。

  但只有姜沃心里知道,她这道口子,却是为将来能够启用女官们留的。

  特殊情况,特殊人才,直接由皇帝赤牒授官!

  待到了武皇一朝,谁是特殊情况,特殊人才?

  姜沃心中很清楚,在教育不能公平之前,让女子通过考试来与男子竞争官位,本就不公平。

  赤牒授官便是她留下的后手。

  将来她的君王,想要任用女官时,便可用这道两朝旧例行事,直接授官。

  甚至这道旧例,本就是朝臣们自己抗议统考,努力争取来的,不是吗?

  *

  一个人终其一生,能留下什么呢?

  姜沃走出屋子。

  她至少要留下一盏灯。

  **

  贞观殿。

  媚娘见皇帝依旧在案前纠结,不由走过来道:“陛下,最后就剩下这几个字,都很好。”

  “明儿一早,安安可是要进宫来要名字的。”

  皇帝手里拿了只新的未蘸墨的笔,雪白的笔尖在纸上划来划去,看上去依旧在纠结。

  媚娘无奈了。

  她走过来指着皇帝写在最上面的字道:“这个‘曜’字,陛下不是很喜欢吗?”

  顿了顿又道:“汉时《释名?释天》中解此字:曜,耀也,光明照耀也。这个字,我也很喜欢。”

  媚娘觉得这个曜字就很好。

  皇帝点头:“是,《桧风》有云,日出有曜,是好兆头。”

  “但……”

  媚娘一听皇帝的‘但’就头疼,这些日子皇帝‘但’掉了好多吉利字。

  此时媚娘就直接道:“陛下只自己举棋不定,也不与我说,这个‘曜’字哪里不好。”

  到了这最后一夜,皇帝也就说了:“并非不好,而是此字有点重。安安是早产的公主,朕有些害怕她压不住这个字。而且……”

  皇帝抿了抿唇:“朕儿时曾听父皇提过,平阳昭姑姑,名字里就带着一个‘耀’字。虽非同字,但到底同音。”

  “姑姑天不假年,寿岁不久。仙逝时才过而立之年不久。”

  媚娘便将手搁在皇帝的小臂上,以作安慰。

  怪道皇帝喜欢这个‘曜’字,却又一直纠结至今。

  媚娘想了想,先劝慰皇帝道:如今这些字,都是姜沃根据安安的生辰八字算过的,都是相合的字,必不会有妨碍。

  她又道:“我还是觉得此字很好。天下同音的字多了,天妒英才,以至于天不假年之人古往今来也有许多。”

  “陛下若要避讳,只怕总能寻到可避讳处。”

  “且安安若能如昭公主一般,做个巾帼英雄岂不很好?”

  皇帝望向媚娘:“那,咱们就为女儿选这个字?”

  媚娘取过皇帝手里的笔,蘸墨,却不是圈出这个‘曜’字,而是另外写了一个字。

  “初。”

  皇帝念出来:“初?”

  媚娘点头:“陛下觉得‘曜’字太重,那再加一个‘初’字如何。”

  “《解字》中道:初,舒也。始也。”

  皇帝看了片刻:“好。”

  提笔为女儿写下名字:李曜初。

  **

  按本朝例,公主及笄赐公主号,出降时再赐实封。

  皇子的实封一般在八百户到一千户,而公主的实封,则在三百户。[2]

  然此例,在先帝年间几位嫡出公主身上,就已经破例过了。

  长乐公主等文德皇后所出公主,皆是年少即有封号实邑。

  皇帝自然愉快继承了这个光荣传统。

  *

  显庆二年五月。

  帝册皇后所出嫡女为安定公主。

  按例,赐安定公主食汤沐之邑三百户。

  因时年爱州得良稻之种。

  帝大悦。

  再加安定公主实封三百户。

  时人云:公主未及笄,先开邑封,又逾制特加,帝宠重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