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故人归那些终会盛开的花(1 / 2)
所谓封禅泰山,便是帝王亲于泰山祭祀天地。
《管子.封禅》中曾有记,三皇五帝内伏羲、神农、炎帝等亦曾封禅泰山。
夏商周后的帝王中,秦始皇汉武帝亦曾封禅泰山,故而后世帝王皆重此礼。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f7857158-0f49-4136-8845-f6953f068ac5.png">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6a45e3a2-809d-48d6-9fae-4929ca7dab42.png">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c6a3cc42-2250-4586-8ecd-3d552b81399e.png">
姜沃与旁人不同,她是双重身份:既在大唐待了数十年,亦有后世人的目光一一
无论从哪一种身份看,先帝唐太宗数次议及封禅,却都因国事未能成行,实是有些遗憾的。
毕竟二凤皇帝之功绩,实配与秦皇汉武并称封禅。
不单姜沃如此感叹,皇帝念及父皇亦做此想,正如姜沃在尚书省内看到的这份诏书。
此诏非中书省代写,而是皇帝亲笔:先写了高祖开国之功绩,又提起先帝惶惶伟业:“太宗功宏炼石,定宇于再麾,业比断鳌,饮沧溟而一息。”。夸过自家父皇,写到自己的时候又换了“忝奉馀绪,承威积庆”的口吻,表明自己是继承先祖基业,努力守成奋进之帝王。
总结完一家三代的光辉历史和现状,最终下诏:岱宗泰山封禅!
于是麟德二年,姜沃刚到尚书省,就见一道道诏令发下来,令人忙的晕头转向--
帝诏册封李?等六位宰辅为检校封禅使。
帝诏许敬宗前礼部尚书、现任礼部尚书许圉师,以及礼部诸礼官速定封禅典仪,于四月前呈上。
帝诏诸州都督、刺史,于今岁十一月前,集于泰岳之下。诸边关防守紧要州府官员不在其列。
帝诏天下诸州,才子俊彦,皆举送入京。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36d899e0-b619-4d7b-88db-9b168a43378f.png">
姜沃便在李?大将军的指导下,挨个分理这一道道诏书。
尤其是那道“诸边关防守紧要州府官员不必集于泰山最令人头疼:无他,大唐疆域辽阔,边界线实在太长了!到底谁是边防紧要,谁是不紧要?需知封禅大典,便是一朝最隆重的祭祀。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814359d3-95e1-4f7e-bdad-86260557f5e7.png">
估计见到邸报的各地官员,都在眼巴巴等着京城的信儿,祈祷自己能够接到去泰山底下集合的通知!
故而李?大将军亲自带着姜沃和吏部、兵部数位官员,按照大唐最新的舆图,一个个边境州府厘过去,逐个裁定留守朝臣。
足足花了两个月,才定下最终‘驻守原地以备边患的各州府朝臣名单。
经过这两个月,姜沃对大唐边境的认识再上一层楼--自此皇帝再流放人去边境描边,她都不用事后再查地图了,甚至可以给皇帝提供好些个方案......
直忙到冬去夏至,才算是勉强完成‘封禅大典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姜沃感叹:自己果然是个忙命,谁能想到,刚到尚书省,就能碰上百年难遇的封禅大事!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6741db79-31ec-46ed-a08e-9dc6aff864b5.png">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f34433c6-7236-476e-8cdc-ca11f65f32e2.png">
<img src="https://www.yiyeshu.cc/files/tmp/img/f5c3f6e2-dafa-4219-b86c-e40700ef1044.png">
其实若无封禅事,狄仁杰也该回京了。
他是龙朔元年往宁州甘肃任上去的,去岁已然满三年,他自己又额外多请了一年。
而过去的几年,姜沃掌考功事,也一直在关注狄仁杰的情形:宁州是大唐与曾经突厥现已归大唐的边境,最大的矛盾就是戎汉两族混居常引发‘武装械斗冲突’。
狄仁杰到后,很好的'安抚'了两族矛盾--大唐的文臣可不单是文臣,大半拎出来都能当武将使。
狄仁杰也是如此。
他到了宁州后,是先礼后兵。能调解的矛盾他耐心调解了,而对待剩下那些专门作乱挑事的刺头,则进行了'物理调解'。
总之他到后一年,就实现了抚和戎夏,宁州和平。
之后的三年,他于宁州整顿吏治,重籍户口,更有安通道路、立桥梁、赈水潦、课栽苗等政举......当真是做了许多实事。
他调任回京的旨意一下,宁州百姓甚至为他立碑勒石。
狄仁杰回京后,自要来到吏部交明旨意,见到姜沃行礼郑重道:“不负姜相所托。“
当年他远赴宁州之前,姜相曾嘱托于他,此去当'经营一方,爱民安民'。
此言他片刻未忘,所行皆问心无愧。如今回京,便能顶天地立说一句不负所托。
姜沃含笑道:“怀英回来的正是时候。”
正好一起卷起来。
在看过狄仁杰的政绩后,姜沃自然与他论起了修路的重要性,还乐此不疲问道:“怀英,你怎么看?”
狄仁杰听了还很亲切,心道:虽然数年未见,姜相的口头禅倒是没变--并不知道这是单独给他的口头禅。
他已经见过了混凝土路,只感叹道:“姜相神思,我只盼着有生之年,若能见大唐各州之通运要道,都能得此路才好!”
修路实在是太要紧了,无论是为了军事还是为了百姓。
若依旧是土路泥路,雨雪道路不通之时,军需断绝,后果何其可怕?从前战乱年间,军伍之中人相食的惨剧也不是没发生过。
而对百姓来说,道路也极重要,若无道路,粮食丰收了运不出来,天灾人祸了赈灾粮运不进去,都是让人心如火焚却只能束手无策之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