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09书令史为记杜审言姜侯一定是看中了(2 / 2)

加入书签

如今还未有子嗣的杜审言进士,就是这么被选入队伍的。

连蜀州的官都不用去做了。

不过......

姜沃也很庆幸,还好杜审言曾经考上过蜀州的官,否则世上岂不是要少一首绝佳好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

二月初九这日,姜宅。

姜沃也在看王勃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终于,这首诗面世了!

从此这世上,又多了一首经典的送别诗。

崔朝也很喜欢这首诗,叹王勃才气纵横,故而道:"有这几人在,这一路必会有不少诗文。"

姜沃含笑:"是啊,后世学子,必为之欣然。"

崔朝温声道:"时辰差不多了,咱们该出门了。"

**

杜审言站在灞桥的柳树下。

虽说吏部送来的公文,是让他二月初九巳时(九点)前到灞桥,随姜侯一同出行。

但杜审言自然不会卡着点来,他是等着晨钟一敲响,就坐着家中的马车出门了,早早来到灞桥处等着。

而很快,他等来了跟他同为书令史的王勃。

杜审言一见好友便惊喜笑道:"这下巧了,也不用你送别我的'与君离别意'了,咱们这下子可是'同是宦游人'了。"

而再等来杨炯和骆宾王后,杜审言更激动了:果然,姜相是按照才华选的人!

而很快,杜审言的激动喜悦,就变成了惊。

虽说二月九日是休沐日,但他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位高权重的朝臣来送已然不是宰相的姜侯--

中书令王神玉、侍中辛茂将、吏部尚书裴行俭、工部尚书阎立本、户部尚书岑文倩(岑文本之侄,原户部侍郎)、礼部尚书许圉师、大理寺卿狄仁杰、御史大夫韦思谦,司农寺卿吴德真......

此外,因见还有两个身穿官袍的女子,杜审言不免向旁边最年长的骆宾王打听了一二:得知是穿着'安西招慰使'官服而不是穿公主服制的文成公主,与城建署库狄署令。

这,简直是来了大半个朝堂!

杜审言就见,王中书令先上前,给立在车下的姜侯递上送别水--并非酒。

每逢有旱之年,朝廷都会下令'岁饥,禁酿酒。'

王中书令饮了杯中水,对姜侯道:"备旱灾之事,无需挂念--在其位谋其政,此话我应过杜师,此番再应于你。"

之后又取出一封书文相赠。

杜审言等人,待在一旁柳树下站了大半个时辰,才见姜侯与诸位同僚一一道别完毕,登上了御赐的朱轮马车。

有亲卫击鼓之声响起:队伍有点长,行进途中需以鼓声前后呼应。

鼓声响在耳畔,哪怕几乎彻夜未眠,杜审言还是精神一震:要出发了!

代天巡牧。

他一定会将路上所有见闻都事无巨细记下来,将来传之子孙!

*

姜沃上了马车后,就拆开了王神玉的赠文。

是诗经里的《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九皋,深泽泥沼之意。

此句直意为:鹤哪怕是在泥沼深潭中清鸣,亦能响彻云霄。

也可解做:品行如鹤之人,哪怕身处低谷(被猜忌离朝),也终能为人所知(清白)。

这是在安慰她?

姜沃收起此书,想想她跟媚娘做的事:这,良心还是有点痛的。

而灞桥柳树旁,王神玉看着渐行渐远的车马行队,忽然对旁边的裴行俭道:"守约,其实这回备旱事,你知道我最烦的是什么吗?"

裴行俭其实猜到了,但还是做请教状:"王相请言。"

王神玉一声长叹:"是刘仁轨要做尚书左仆射了。"他真是不愿与那种急三火四,凡事专断甚至'莽行'的人共事!

裴行俭:......怎么说呢,您知道刘仁轨最烦恼的是什么吗?

------------------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杜审言(激动骄傲):姜侯一定是看中了我的才华,才让我做书令史之一!

姜姜:嗯......其实是'好圣孙'。

是真'圣'孙,毕竟杜甫是诗圣。

之前很多章,基本都以姜姜的视角来写。

这次出巡,应当会有不少别人的视角来写姜姜,就像这章的杜审言对"选官事"相才事"的认识。

接下来会通过当世人眼睛来写姜姜来到大唐后,带来的一些变化,比如医馆、船只罗盘、火药......

希望大家会喜欢这种转换视角的描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唐《本事诗?高逸》:"杜(杜甫)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ps:关于初唐四杰当世没有排名这件事,有一定私设。

毕竟杨炯自己说过'愧居卢前,耻居王后'。

相差年岁不远的宰相张说也评价过:"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