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社会是发展的(1 / 2)
“提刑,喝茶。”汪若海落座,王宵猎亲自给他倒了一杯茶。
汪若海犹豫了一下,端起茶喝了一口。放下茶杯,沉默了一会道:“观察,张均一案,罚了他五十贯钱。对于他,为是小数目。但在告状的百姓眼里,还是不满意。”
王宵猎道:“自然不满意。他父亲因为此事丢了性命,岂是五十贯钱能了结的?没有办法,张均守信阳军,许多事情在官面上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对百姓就是性命攸关。知州的一《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化就是起源于欧洲,事情就这么发生了,世上的事哪里有那么多为什么。许多人从制度上、思想上、文化上,方方面面,给这个问题找答案。这些答案有没有道理?很多都有道理。但这些答案是不是工业化没有从中国起源的答案?当然不是。
人类不断向前发展,有时候是这里的人做出贡献,有时候是那里的人做出贡献,并不稀奇。最关键的不是这些贡献为什么不是我们的人做出来的,而是为什么不学习。明知道落后却不学习,发展中失去了这种学习的能力,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中国什么时候失去了学习的能力,是后人需要警醒的。
只要善于学习,比别人晚一步又如何?
王宵猎知道人类的生产力是向前发展的,一时的贫穷与落后,不代表永远的贫穷与落后。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是为了吃饭和睡觉。人类的发展,需要吃饭和睡觉之外的东西。
汪若海想了又想,摇摇头道:“观察,地方为官,只要百姓安乐,太平无事就是好的。如你所说的那样,如何治理?说实话,想可以这样想,办不到的。”
“办不到吗?”王宵猎摇了摇头。“我认为是可以办到的。人要活着,吃饭、穿衣、睡觉。想吃饱饭、穿新衣、睡好觉,以前大多数人都要种地。随着人种的地越来越多,纺衣服越来越容易,不种地的人也就多了起来。这些人不种地,就可以做其他的事情??”
汪若海连连摇手:“先秦时候,一夫五十亩,现在依然是一夫五十亩。以前妇人纺纱织布,一天有几匹?现在依然是那几匹。又有什么区别?”
王宵猎道:“不必说那么久远,就说襄阳和邓州。种稻一亩可收两石以上,甚至到四石。种麦可以收一石以上,甚至到三石。种粟则只能收一石,难到二石。种麦的地如何种稻?有水而已。现在这里的水足够,只要开渠。利用农闲的时候,让百姓修陂塘,开水渠,同样一夫就可以多收粮食。提刑,人活着所用的物事,不只是靠上天所赐,还要靠人的双手干出来。官员妥善规划,有效管理,同样的土地就可以多产粮食。粮食多了,许多事情就不一样了。”
汪若海所说的不错,从先秦时候起就是一夫种五十亩田。可历朝历代,一亩的面积可不一样,同样的面积产量也不一样。虽然发展得慢,从先秦到宋朝一千年的生产力还是大大发展了。
官员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安化军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个不想富贵?不但想富贵,还要轻松自在,不受拘束。谁能做得到?”
王宵猎道:“一时做不到,不代表一直做不到。知道百姓如此,就不要逆了他们的愿望。人人都要富贵有什么不对?人们日日辛勤劳作,不是想过上好日子?做官的,就要满足他们的愿望。那些每日里辛劳不休的,就要让他们有收获。收获不但是能养家糊口,还要保证有积蓄。一直下去,他们终有一日会成为有钱人。不务正业的,就要受到惩罚。一直下去,终会倾家荡产。这不应该吗?”
汪若海一时间愣在那里。是啊,应该这样,可办不到啊。话说的容易,做起来却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