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4章 柳筐工场(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天不亮,三郎就早早起来到了场里。上午有台机器出了问题,三郎急得满头大汗,修了一个多时辰。看看天色不早,让看门的何阿爹下了一份面,让大家充饥。

三郎拿个碗,蹲在井口的石头上,埋头吃面。正吃得香,乔同从外面进来。见到三郎,道:“哥哥果然在这里,幸亏没去你家里。你且出来,有事找你说话。”

三郎放下碗,让何阿爹把面收起来放好,自己回来再吃。与知同一起,出了场的《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必选地方,官府已经定好场所了。襄阳府在邓城和樊城镇之间,专门选了一个场所,让你们这些工场搬进去。那里官府修好道路,甚至建好房子,还免半年的税,你们只要搬过去就行。这些工场,官府要求有固定的销路,能够长期办下去。”

三郎诧异地问道:“世上还有这种好事?官府这样做图什么?”

乔同道:“我们这些人,哪里能够想明白?我听人说,工场搬到一起,官府方便收税。而且在专门的地方,也防止地方势力人家欺压你们。”

三郎想了想,连连摇头:“世上怎么会有这种好事?这样做,官府只是麻烦,哪来的好处!”

乔同道:“这些事情,我们不必费力去想。你的苇席场,是不够格的。但若接下柳筐的生意,那就足够了。一个柳筐一百五十文,一万个就是一千五百贯,不小的数目。每年收税,也有几百贯。对于县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像邓城县,往常年份,全年商税也到不了一百贯。对你们好是应该的。”

三郎道:“军队用的柳筐,是不是我一个人做?”

乔同笑道:“怎么可能!襄阳府里是你一个人做,其他州府还有。军资关系国家大事,怎么可能放给一个人。而且筐做出来,要就近使用。”

三郎点了点头,有些明白,又有些不明白。军队要这些柳筐干什么?到底有多少数量?为什么不像以前一样,从民间收买,而要建工场?许许多多的事情,三郎其实都不明白。

王宵猎正在对军队物资进行一定的标准化,以利于储存和运输。火炮需要火药和炮弹,以后都要装在这些柳条筐里。火药用瓷罐,与炮弹一起装在柳条筐里,战时装在大车上。加上军中其他合适用柳条筐的物资,每年用量极大。

这些物资非常不起眼,但一旦集中起来,就是非常庞大的规模,足够建一个工场。不但是有供销社扶持三郎这样的人,官府其实还有自己建的工场,甚至专门种的有柳林。民间的工场,对官方的工场查漏补缺。而官方的工场,则对成本进行调节。

工业不一定非要有蒸汽机,只是用水力、畜力、人力,进行科学的调度和管理,就会有非常大的规模。只是成本更高,用的人更多,市场范围受到限制罢了。这个年代,距离一远,运费一高,工场所能节省下来的成本,就不一定比人力更高了。

王宵猎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安化军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打听了一番。自己制筐,成本怎么也高不过一百文。一个筐赚五十文,一年一万个,就是五百贯啊。想想三郎就身子发抖。

看三郎的样子,乔同笑道:“哥哥,供销社的人定价钱,不是随口乱定的。我们都知道,集市上这筐不会超过一百二十文。制筐的人还要赚钱,成本不会超过八十文。他们定一百五十文,自然有其特别的道理。我估计,这筐跟一般的筐不一样,成本应该会高一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