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为了什么事呢?(1 / 2)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的东暖阁内,崇祯皇帝正在同他最为信任的宠臣杨嗣昌商议着对入卫有功人员的封赏事宜。
崇祯皇帝的这个性子,对于他自己看重的人,一向都是力挺到底,便如他对杨嗣昌。
如今,他亲封张诚冠绝三军后,便对其寄于深深厚望,对张诚的战功,崇祯皇帝喜上眉梢,但不代表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出现另一个岳武穆,出现一支别人撼不动的岳家军。
别的将官到是《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时,朕已许他募兵建营之时,可便宜行事,你将朕的意思转告与陈新甲同张诚,
国帑空虚,存银粮米颇为不足,若是其真能屯田有所成,可不计小节,只要不违国法,自可大胆去做。”
此时,大明国初所建的军屯制度,已然形同虚设,朝廷上下,都是一般心知肚明,却是积重难返。
前时,孙传庭在陕西巡抚任上也曾大力屯田整军,亦是颇有成效,当时崇祯皇帝也下旨要举国效仿,可各地却是收效甚微。
如今,张诚想要整顿军屯,崇祯皇帝自然是支持的,如果成功,朝廷可节约大笔养兵的开销,如果不成功,朝廷也没有什么损失。
“皇上圣明。”
杨嗣昌歌颂了一句,又道:“张将军还言,此番入卫,他深感火器在对战东虏骑兵时,极为有用,可麾下将士手中之火器,皆颇为陈旧,爆膛之事频有发生,
特请朝廷恩准其自造一批火器,来充实其新募营兵,以为将来为皇上效力,扫荡流寇,驱除鞑虏。”
“自造火器?”
崇祯皇帝闭目沉思,良久,才道:“此事需慎重为之!”
他有踱了几步,停在杨嗣昌身前,说道:“火器乃国之利器,各镇诸将素来不许自造,这个口子不宜从张诚这里打开。
你可与陈新甲商议,拨一批天津匠户与宣大,以宣大火器局的名义,暂置于张诚营中,待其新营火器配齐后,再为裁撤。
切不可使其自造,此事,你与陈新甲妥善议决,并要其多加注意。”
“皇上圣明。”
杨嗣昌再歌颂一句,最后道:“关于孙传庭之事,臣有言进奏。”
几日前,入卫各军回到京师附近驻扎,崇祯皇帝已任孙传庭为保定总督,负责保定、山东、河南诸般军务。
同时拟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决定将入卫的陕西军兵全部留下,随蓟辽总督洪承畴赴辽东,戍守蓟辽。
孙传庭在从迁安回师京城的路上,就多次上疏请求陛见皇帝,皆因杨嗣昌的阻挠,崇祯皇帝不但不见,还对孙传庭严旨苛责。
结果孙传庭行到通州之时,一股急火,就病倒了,导致耳聋,他便以此为借口,申请引病告休。
杨嗣昌便在崇祯皇帝前言孙传庭称病乃推托之举。
崇祯皇帝便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