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章 宣州(2 / 2)

加入书签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啪!”

俩人击掌为誓,这件事算是定下来了。

“你接下来要从什么地方开始?”

虽然确定下来了,但他心里还是没底,有些好奇道。

姬松笑道:“漕运。”

“漕运?”

李世民一愣,随即就想到了隋炀帝杨广挖掘的大运河。

“陛下应该想到了,就是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相比海运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漕运则安全了许多。”

“当年隋炀帝挖掘大运河是为了征伐高句丽转运粮草方便,但他却不知道要是将其用在民生上,却是最为合适不过了。”

“一,随着江南各地民生恢复,水乡之地的粮食将会大大增多,以前是因为转运不便,使得江南粮食运往北方得不偿失。”

“但现在不同了,有了大《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宣州?”

宣州所辖地域广大,领有宣城、泾县、绥安、宁国、溧水、溧阳、当涂、南陵、青阳、太平、旌德、至德、石埭共十四县,其行政区划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皖南和苏南在内的大部分区域。

其地域广大的同时,人口也是众多,但其在隋末战乱时期却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但姬松却知道,在唐中后期,宣州将会成为江南最为繁华的三座城市之一。

他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是此地发展潜力巨大。

在后世,这里也是最先开始南粮北运的第一试点,兼有漕运之便,足以供给河南,山东,河北之地。

甚至,宣州还有铜铁之利,其储量也非常巨大。

有足够生产粮食的土地,有能够发展初级工业的原料,只要按部就班的发展,加上他的超前眼光,宣州只会比后来更加繁荣。

就连后世的钢铁之都-马鞍山,现在都处于宣州治下,这样有利的条件,姬松能不眼馋吗?

来到此世,还有比创造一座繁华之地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宣州,他去定了。

李世民听到姬松说道宣州,他第一时间就像拒绝,但突然想到姬松绝不会无的放矢,想必是有自己的打算。

“说说,为什么要去宣州?”

姬松闻言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道:“您要是相信臣,让臣去宣州,臣敢保证,宣州将会成为大唐又一个明州或者登州,甚至犹有过之。”

“当真?”

李世民直接坐起来凝重道。

也不怪她大惊小怪,实在是不敢相信。

不说登州,就说明州,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发展,税收已经超过了长安两县的总和,这样一个赋税重地,现在却有人告诉他还能有一个?

要是别人这么说,他绝不会当真。

但现在说这话的人是姬松,这就由不得他不信了。

不管是明州还是登州,虽说姬松也就上次去过一次,之前根本没去过。

但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这两个地方和姬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初代明州港的建设者是他的岳父谢廉,登州港是他的得力属下。

这两个地方的发展,姬松再其中发挥这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他选用这些人的原

?club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