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6记事本(2 / 2)

加入书签

余下的一子一女,女儿也是闫诺的母亲,过得并不幸福,大半辈子为生活和家庭奔波劳碌。儿子过得还算不错,差强人意,至少有一份稳定的,薪资还算不错的工作,可以一直干到退休。

记事本上的最后一页,题目写着记实两个大字,分别是自己的原配丈夫、父母、二儿子和小儿子去世的时间。没有人知道这4页纸的记录对闫诺的姥姥来说,是一生的回顾还是怕自己忘记的提醒。

但若是回顾,她的一生又过于凄苦,没有记录幸福和快乐,只是人生开始的时候短暂的一笔。也许是苦难过于沉重,所以即使感受到的幸福和快乐也显得不足以抵御,无足轻重,甚至心里对子女怀有愧疚和不配幸福的自责。

可就是这样一个一生都好似为别人过活,受苦受难的女人,临了了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很少被别人提及,提及到的时候,不是她是谁,而是她的身份,作为妈妈、婆婆、老伴儿、嫂子、姥姥儿、奶奶…这样的称呼。

掩埋棺材,堆好坟丘,让姥姥入土为安,闫诺的身边是此起彼伏却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安葬是丧事的最后一个环节,不是画上句号,而是生离死别真正的开始。

闫诺哽咽着,声泪俱下,脑海中瞬间回想起所有跟姥姥姥姥有关的回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绝句》,姥姥是第一个教她诗词的人。

她好像回到了那个布满月色和星光的夜晚,窗台的冰冷把她的小脚丫推进了被窝里,她好像也闻到了那熟悉的老式窗帘的味道,姥姥眼里饱含着温柔和笑意,一遍遍耐心地教小闫诺念着诗词。

还有姥姥总是会把苹果皮用刀削得不断而好看,然后把最甜的那一块递到小闫诺的嘴边,被窝里的小脚儿是暖的,嘴里的苹果是甜的,长大以后兜兜转转才明白,原来当时的感觉就叫幸福。

跟闫诺的爸爸和奶奶一家人出口成脏,污言秽语,丑态百出不同,姥姥身上的书香气、儒雅和温柔让小闫诺的心得到了净化和温暖。但毕竟姥姥家在农村,离D市还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而且重组家庭里的察言观色、辛酸难言,即使隐藏得很好的大人,偶尔也会把情绪释放,言语针对到孩子身上。

姥姥始终是慈祥温暖的,会拉着小闫诺小小的手给她买粉色、黄色的头花。在她委屈哭闹的时候会耐心地哄她,会告诉她骂人是不对的,乱发脾气是不对的。会亲手给她做漂亮暖和,穿上即合身的花棉袄…但因为各种原因,闫诺从来没有自己在姥姥家住过太长时间,因为这不只是姥姥一个人的家,在这个家闫诺是亲人也是半个外人。

而闫诺长大以后,回去看姥姥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算不上疏离却也算不上亲近。闫诺的性格也不是一个暖心贴心的外孙女,特别是早期的时候。而现今闫诺?每每想到姥姥那么无私地爱她,但她却没有回报给予同等的爱时,心里满是遗憾和悔恨,但失去了弥补的时间,也永远地失去了想要弥补的人。

以前她不明白,为什么姥姥明明腿脚不好,后来几乎总是坐在炕上,干不了任何活儿,但越是年纪增长,当闫诺和妈妈、还有三舅回家探望她的时候,每每离别,她总是会下来,拄着拐杖到大门口,把自己的女儿儿子,还有孙女孙子送到大门口,然后目送着他们离开,而闫诺每一次的回头摆手再见,都会看见姥姥一直都在原地。

以前不明白的事情现在却好像懂了,原来很多离别都提前说好了再见。对于姥姥来说,她知道随着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可能每一次见到亲人都会成为最后的见面。

人到了一定的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