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2章 年3月20日红岩可乐(2 / 2)

加入书签

一方面,外资有着更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生产经验,不接受外资,就意味着会被接受合资的品牌碾压。

另一方面,外资给的实在太多了,随便一家外资出手,就是几千万美元的往外掏,而且还不寻求51%的绝对控股,在那个年代很少有地方和企业能够抵制住这种诱惑。

但谁也没有想到,外资在通过合资取的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格后就迅速翻脸,再加上国内企业对品牌和经营观念的淡薄,本意用来加速我国商品市场发展的外资,却在最后成为了一只能疯狂吞噬国货的饕餮。

不是所有国货都能像哇合合一样与外资“和平分手”,哇合合是一起国货品牌成功从合资陷阱中脱身的案例,但更多的国货品牌没有哇合合的果断和好运,而是像红岩可乐一样在时代浪潮中隐匿。

1994年百氏与红岩的合资,在双方的合资协议中,百氏与红岩约定,未来红岩可乐的产量不低于合资公司产量的50%,但实际上百氏只在接手公司的第一年遵守约定,生产比例达到了74%,第二年就骤降至25%。

百氏与红岩合作,更多的是贪图国产品牌手中的销售渠道,红岩对所谓专利、商标、品牌意识薄弱,在合资设厂之初,同意了百氏将商标和产品生产配方专利转入合资公司的要求,这导致了红岩在失去合资公司的控制权后,同时失去了原有产品的生产权利。

到1996年,盛极一时的红岩可乐骤然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百氏。

外资用同样的手段吞并了诸多老牌国货,如今能够见到的老牌国货,其实都已经死过一轮,还能够被看到是因为品牌与外资的合作授权到期后才得以重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