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9章 海阔天空(2 / 2)

加入书签

陆杨听着愣了下,“阿岩想开书斋,书斋要配刻印作坊,还说让父亲和爹爹到作坊帮忙,平常也就是印印书,做些轻便活计,不用跟很多人打交道,离得近,又累不着。这倒是想到一起了。

陆柳听完,愣的时间比陆杨还久。

大峰说得没错,事情要去办,才知道会遇见什么难题,一直困在原处想,是想不出结果的。

他之前那样忧愁担心,说出来,才发现很多问题不存在。

陆柳又看看赵佩兰,陆杨说:“我们一家商量过了,都同意这样办。”

陆柳也笑了:“我跟大峰商量后,也找娘提过,娘也说好。”

兄弟俩都想把人带走,事情就好办了。

等酒席散场,兄弟俩出去帮忙收拾碗筷。

陆柳才出月子,天太冷了,不让他受冻。陆杨是客人,他搭把手把盘子碗筷收拾归拢就行。

吃席的媳妇夫郎留了几个下来,帮着一起收拾,人多,各样菜都不剩,洗碗的事很快,余下就是收拾灶屋,还桌子椅子。

王猛住得近,跟黎峰一块儿搬去还了。

这头收拾完,一家人又坐到堂屋里,围着炉子和火盆坐着,聊聊天,说说话。

今天有件事要说,兄弟俩聊过想法,就能跟两个爹说出各自打算。

陆杨要去府城了,两个爹听着怔了半晌。他们早知道孩子留不住,大伯一家都说,书生有出息,以后就会越走越远,远离家乡。

他们记得谢岩来提亲时的样子,呆愣愣的,现在比以前活泼了些,看着却很孩子气。他们还以为这件事会晚几年,他们不知道读书人的考试周期,他们卖过炒面粉,知道县试,别的只知道几个名词。

陆杨看他们怔忪的样子,跟他们说得细致一些。

说谢岩的读书情况,说他考试的名次,说县学里的书生不友好,又说府学的优势。这些都是二老从前没有听说过的,他们好像踏入了一个从未了解过的世界,知道许多跟种地养鸡不一样的事情。

陆杨说得细致,他们也懂得了这样选择是必然的。

他们能理解,他们问陆杨什么时候走。

陆杨说了大致的日子,最晚不会超过三月,可能二月就差不多了。

二老都说好,连着只会说好。

陆杨又说他们去府城以后,会做什么生意养家糊口。说起书斋,他简要带过,讲到刻印作坊,陆杨又一次讲得很细致。一本书印刷出来,经过了哪些步骤,作坊里的人都要做什么,他都说得很详尽。

陆二保和王丰年不知道他讲这么多是做什么,茫然着点点头:“是、是好复杂……”

陆杨说:“这样的作

坊,要请人来干活。我干爹有手艺,他一家人不够用,以前主要是做雕版和少量印刷样品书籍,我想把你们接过去帮忙。也没什么难的,就是印印书,缝缝书,都是手上的轻活,很简单的。

听到这里,二老猛然发觉陆杨是要把他们接到府城去,本能就是拒绝。

他们去府城做什么?他们什么都不会,过去就是拖累。城里生活,喝水撒尿都要钱,他们不去。

他们说了不去,又惶惶然看着陆杨,怕他生气。

陆杨只是笑,“那你们听听柳哥儿的意思?

陆杨的态度,大大安抚了他们的心。他们又看向陆柳。

他们早跟陆柳说过他们的选择,他们哪里也不去,就留在陆家屯。他们想要陆柳把他们留下。

陆柳也要去府城了,二老的眼泪没遮拦,倏地滴落。

他俩抬手擦脸,含含糊糊应话,只是说好,去府城好。

陆柳也跟他们说去府城的安排。他这一年没有往外走,还没去过府城,对于去府城以后的事情,都是跟黎峰商量出来的东西,他只能说个大概,讲不了太详尽的内容。

他能确定,他会开个铺面卖山货、卖吃的。父亲和爹爹可以过来帮忙。

他还有两个孩子,家里忙起来,他们能帮忙搭把手。

他也想把他们接到府城去。

二老听他说前面,就猜到了后面,在他说出最后决定之前,一直在嘀嘀咕咕转移话题,陆柳没受到干扰,稳稳当当的把他的话说完了。

二老又去看谢岩和黎峰,看完他俩,又看看两个亲家母。

所有人都没意见,都在等他们的答话。

陆杨把话头再接回来,跟他们说:“爹,你们不要怕,不要觉着我们是决定好了,只是通知你们,非要逼你们做个决定。这是没有的事。我们只是想好了要怎么做,然后告诉你们,跟你们商量,希望你们能跟我们走。

“这件事无关亏欠,也无关补偿,我跟柳哥儿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一家人住一起。

一家人能住在一起,是他们难以拒绝的事。

可他们还是忐忑,还是怕。

陈桂枝搭着劝道:“你们就这两个孩子,不跟着他们走,留在家里做什么?以后有什么事,两头难支应。你俩能在家里忍着熬着,难道要看孩子们想回娘家都没法回?这么远的路,路上出事可怎么办?

陆柳拖着凳子坐过去,握着他

们的手,说:“不用急,还有一两个月可以考虑。今天才提起,你们可以好好想想,再告诉我们。

陆杨看得出来,他们很想一起走。家里就这几个人,二老的心都在孩子身上,无非是怕拖累,怕成为累赘。

陆杨望着他们笑道:“柳哥儿这儿有雕版,印的东西你们可能不好意思看,我带你们去试试。你们上手试过,就知道这东西很简单。比学杀猪简单。

雕版都在小铺子里,一溜排开。

木头的画是倒着刻的,单看木头,只依稀看得出样子。

陆杨带他们去印书,手把手的教。

他示范一遍,再口头指点,让他们都试试。

陆柳攒出一些纸张,对齐位置,夹起来,拿炭笔画出孔位,再拿戳针和小锤子打孔,再拿针线缝制。

兄弟俩在这儿慢慢教着,这个活真的不难,干几次就熟练了,只是枯燥、乏味,要耐得住寂寞。

二老尝试的时候,总怕耽误时辰,时不时就往小铺子外瞧一眼。没谁过来说什么。

陆二保拿纸时小心翼翼,他知道纸贵,怕把纸拿坏了。王丰年缝书时,则怕缝得不好,每一针的走向,都要跟陆柳缝书时的顺序一样。

他俩暂时放松不了,可在尝试之中,那颗忐忑的心,逐渐安定。

他们问:“要是不习惯,还能不能回村里住?

陆柳抿抿唇,看向哥哥。

陆杨点头,说:“可以。你们要是住不惯,不要憋着,直说就好。

人在不适应的环境里待着,犹如坐牢。

他们是把人接去养老享福的,不是把人接过去活受罪的。

二老神色陡然放松,陆杨从他们眼里看出了答案,他们说出口的却是:“我们想想,我们回家再想想。

没真的搬家之前,变数太多。

他们没给准话,两个孩子就不用太为难。

陆柳还有点急,看哥哥给他使眼色,才把话头压下,不催着他们问。

尝试印书用了很久,这头说定,就要告辞,各回各家了。

新的一年到来,陆杨记得之前说过的话,问顺哥儿要不要跟他走。

“要是想跟着我学本事,元宵之后,让你大哥把你送到县里来。

顺哥儿要去,家里都说好了,他左右看看,娘跟大哥都没意见,他笑眯眯答应了。

从黎寨离开,两个爹回陆家屯,陆杨他们回县里。

隔天,陆杨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