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6章 返乡(2 / 2)

加入书签

他的想法又不是最好的。不论以后是教书育人还是去做个为民办事、为君分忧的官员他都应该多方面考虑选出最好最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行我素。

崔仲卿听得满意点头笑道:“你没从前骄傲了。那现在想法变了吗?你科举想做什么?”

谢岩知道他说:“想教书。”

崔仲卿继续问:“去国子监?”

谢岩不知看以后能去哪里吧。

他想

的是,随他多厉害的家族,哪怕是皇帝家的孩子,还不是要读书?他要是很厉害,教书尤其厉害,多的是人把孩子往他门下送。

到时候他虽然是个小小的职官,但他有很多厉害的学生!这样一来,就有很多人会保护陆杨了。不过是做个生意而已,算不得什么!

要达成这个目的,他得先扬名。

这次回府城以后,他就会找个书院应聘,举人当先生,到哪里都足足的。他还是解元,那些书院都要求着他去!

扬个名,偶尔再搞搞游学,聚一帮人来听课。以后到了京城,摸摸情况,问问乌平之行不行。乌平之比他会看时局,若是可以,也这样来。

总有官员家的孩子没进国子监吧?他早听说,官员也收学生。有些是真学生,有些是收好友家的小娃娃。他也要收几个。

崔仲卿就跟他说可以去国子监教书,“你适合那里。你怎么突然不想读书,想教书了?”

谢岩想读书的。

“我读好书,才能去教书。”

崔仲卿听明白了,谢岩还是想去翰林院。

到翰林院看多多的书,然后再看看去哪里教书。

国子监要他,他就去国子监。国子监不要他,他在家里也能收学生。

谢岩喜滋滋的,心情都写在脸上,不用细想,就知道他在做梦了。

崔仲卿再与他聊,问道:“你现在的才学,到官场历练两年,也能做个好官,何必拘泥于读书教书之上?”

谢岩摇头。他很有自知之明,说起这事,笑脸都肃了,道:“知道跟做到是两回事,我记住的、了解的,跟我做到的差距很大。我这样的人,去教书育人,碰上有实干的学生,就能造福百姓。若是我自己去,那我治下的百姓不会好过。未来都悬着,不知我能做出什么害人的事。”

哪怕他没有存着害人之心。

崔仲卿盯着他看了会儿,给他留了一封信。

“你回府城后,转交给我爹。他会给你拿些书看。来年我们京城见。”

谢岩接了信,又笑了起来。

“崔二哥,我刚没好意思说,我已经看过你的书了,那些笔记对我很有用。你放心,我翻阅得十分小心,一本都没拆,也没写写画画。看完都原样还回去了。”

崔仲卿:“……”

这傻小子把他爹哄得怪好的。

他摆摆手,谢岩乐滋滋捧信走了。

在他之后,还有众多考

生等着去拜见主考官。

谢岩往队列后去,跟好友们说情况。旁边的举人也都竖着耳朵听。

他们听闻主考官是个很好说话的人,都松了口气。

但谢岩两句话的功夫,门内就出来了两个人,这番景象,看得众人的心哇凉哇凉的。

主考官当然好说话,他都不稀得跟人多说两句,只把谢岩留里面聊了半天。

过后进去的人,最多也就得几句勉励。悄悄抬眸看一眼,主考官肃着一张脸,一丝笑意也无,把他们的心都吊起来了!

有主考官的态度在前,这些举人们再去见房官,就感觉房官们格外亲切,聊起天来,家常都能唠两句。

谢岩在房官这里,也得到了些许优待。

房官问他跟崔大人聊了什么,得了什么。

谢岩说一些,藏一些,不全说。就算这样,也得了许多吹捧,在一众举人里,是最多人讨好的一个。

拜会完毕,鹿鸣宴彻底结束了。

次日还有同年聚会,这事要合群,谢岩把好友们黏着,走哪里都不落单,好歹混过去了,没有语出惊人。

陆杨则去码头找船只,准备返乡。

很巧,他来之前,听闻过洪楚的消息,在省城逛了很多地方,却没有遇到过洪楚,没想到在码头遇见了。

他已经想通了,少了些利益的考虑,只把人当朋友,见到就招手。这天在码头,两人聚一块儿吃了顿饭。

陆杨没要酒,只上了茶。

他说:“你要喝酒也行,我就不陪了。我夫君不让我喝,说喝酒伤身子。我也想要孩子了,这阵子都没喝酒了。

洪楚看看他的肚子,又看看陆杨笑呵呵的脸,跟他一起喝茶。

在省城里,怎么都听说过谢岩的名字。洪楚与他碰杯,恭喜谢岩高中,喊他“举人夫郎

陆杨笑眯眯的,“可熬人了,还好有个好结果。你的生意呢?生意如何?谈成了吗?

码头喧闹,他们在包间里吃酒,都要大声说话。

洪楚情绪不高,比上回见面时憔悴。他回头看看,把两个护卫使唤到门外去守着,然后才开口跟陆杨说话。

他说:“我这次不是来谈生意的,是来相看的。

陆杨眼露惊讶,“相看?这么远,怎么让你来?应当是男方到你家去提亲,你们家决定要不要啊。

洪楚深以为然地点头,道:“谁说不是?不过我都解决了,这一家以

后都不敢招惹我了。

陆杨十分感兴趣,看他神色没几分高兴,反而愈发落寞,便没往深了问,拿公筷给他夹菜,让他再吃两口。

“你什么时候回府城?我定下船只,就这两天回去。要是碰上,我们就一起走。

洪楚等不了,他今天就要走。

茶水不醉人,他却跟醉了一样。

他跟陆杨说:“要是我们也能考个功名就好了,男人依靠科举就翻身了,多少出身不高的人,由此改换门庭?我这几天在省城,听见很多人的议论,心里真不是滋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