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历史课(1 / 2)
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同学们整齐地坐着,等待着新一节课的开始。
这节课历史课。
只见一位身材肥胖的历史老师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了教室,他那圆圆的脸上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
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历史老师走到黑板前,拿起一支白色的粉笔,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起民国时期中国的发展历史。
他的声音抑扬顿挫,仿佛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带到了同学们面前。
当讲到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时,他激情澎湃地描述着那些先驱们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努力拼搏,试图振兴国家的经济;而提到外来侵略者所带来的时代压迫时,他又神情凝重,语气沉重,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那个黑暗年代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历史老师一边讲着,一边还不时地转过身来,用目光扫视全班同学,以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他的节奏。
然而,此时坐在沈聆旁边的梁林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用手撑着脑袋、时不时打着哈欠,眼神游离不定,注意力似乎完全没有放在眼前这堂历史课上。
历史老师自然也注意到了梁林,他不悦的皱起眉头,点了点梁林:“那个同学……那个打哈欠的同学,坐在第四排的那个,对,就是你,你站起来说说看我们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萌芽是在哪一个阶段?是怎么样的?”
梁林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站起身,他眨了眨眼睛,眼神带着几分无法聚焦的困惑,似乎对老师的问题并不理解。
见状,历史老师忙批评道:“现在我们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到一个学期,同学们如果还是以这么懈怠消极的情绪上课,知识点漏了的话,到时候在考场上考到了,不要怪老师没有提醒你们……”
“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他们利用劳动力廉价且数目众多的优势,建立起自己的产业链,随后的20年,清廷也意识到这么做的不妥之处,于是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从1861~1894年,清廷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如果老师您要问的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萌芽,我认为这一阶段应该可以算是萌芽阶段。”
梁林用懒散地声音补充说道。
“从洋务运动开始,国门被打开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意识到自身和洋人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外国有轮船、汽车、纺织机,甚至那个年代,西方都有‘泰坦尼克号’了,我们只有人力、马力拉车,甚至穿着长袍马褂,用着八股取士,一堆穷秀才挤在文庙里背四书五经……我记得那个时候,那些留着辫子、带着红帽子的人都在吵闹着本朝与洋人的差距太大了,于是,自上而下,清廷掀起了洋务运动,从朝廷到民间,开始主动学习洋人的先进技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就开始发展,尤其以北京、上海、南京这些地方率先发展起来。”
“但如果说民族经济真正起步的时候,我记得是在孙中山革命之后……是辛亥革命吧,那个时候满街都是举横幅、要革命的人,而民族工业家也开始在各地投资实体经济,虽然大部分是轻工业,但也算是民族工业的崛起,那时候大家开始寻找能救国救民的路径,我们也尝试过投资造船厂、纺织厂,但那些企业大部分技术含量比较低,侧重于人力劳作,而且同质化严重,大部分人都用手中的银子换了股份,通过持股的方式,试图分一杯羹。当然,其中也有佼佼者,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这些都是我国近代工业的模范。”
“关于民族工业的起源,我知道的也就这些了,后续共产党的崛起、以及内战、抗日……民族经济在这段时间受到了重创,大部分企业家在那个时候都卷铺盖走人,他们将手中的银票换成了可以带走的黄金、珠宝等,有钱的就去了国外,没钱的就会乡下避难,当然了,这些留下的人,在后续也被认定是地主阶级,也被‘刮了一层皮’,那都是后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