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06城楼诀别(2 / 2)

加入书签

“明帝,黄泉路上,你去向,明家谢罪吧。”

明帝死死瞪着眼,他没想到,最后竟然死在孟皎的女儿手中。

明家。

他也曾与明铮为兄弟,可后来,却变了。怪只怪明铮却不知尊卑,他们虽曾结拜,可他是皇子,后来更是皇帝,明铮却一次次以兄自居,言语教导规训。

他可是皇帝,怎能容得人凌驾在他头上?

能容明铮多活这二十载,已是他宽容。

他没有错,也绝不认罪!

薛殷一身宫中禁卫装扮,从外面走进来。

姜回道:“端王逼宫谋反,杀害皇帝,其罪行罄竹难书,陛下临终口谕,清君侧。”

殿外日光刺目,“准枢密院正使裴元俭带兵入城评判,若有阻拦,同以忤逆之罪论处。”

“以玉玺为凭。”

她手中拿着一枚白玉玺,雕工精细,上面苍龙栩栩如生。

“是。夫人。”薛殷接过玉玺,“夫人可躲入宁妃的秘牢,等宫变平息后,属下立刻再去接夫人出来。”

“奴才也知晓一处地方,定然能安全躲避叛军搜捕。”

随着说话,这才让人注意到暗处站着一名太监,此人与大太监一样,同是明帝跟前心腹,只是,明帝前些时日打杀的那名奉茶的小太监,正是他的义子。

正在此时,殿外层层兵马包围,“想走?”

“薛殷,一会你趁机逃跑,还有,这个,”她将琉璃瓶放在他手中,“交给醉金楼。”

说着,姜回目光在殿中梭巡,看见燃烧的长明烛才定下,她将蜡油浇在明帝身上,再扯黄缎点燃,扔下去。

霎时,宫殿内变成一片火海。

“废话少说。”姜回打断薛殷,一双眸子寒冷彻骨,“事已至此,大局为重。”

端王不会放过她,薛衡尚有逃脱之机,而她不会武功,反而会成为拖累,最后,一个都走不成。

薛衡压下不安,点头。

“眼下,皇帝驾崩,找不到玉玺,端王就不能名正言顺的登基,只要你好好利用这一点,就能活下去。”

说来也是巧合,这个太监便是她入宫之日碰见的王丙海。

“奴才多谢长公主。”王丙海没想到这种时候,姜回还会惦记他的死活,他不过是一个残缺之人,没人真正将他们当做个人。

这一切都在瞬息之间,来不及多说,端王已经走了进来。

“太极殿突然失火,皇兄本就重病,以致惊吓之下骤然驾崩,端王,你真是好狠的心!”姜回声嘶力竭的指责,叫宫殿外的每个人都听的清清楚楚。

端王逼宫,虽手段阴损,他却是嫡子正统,继位之后,纵使被人诟病,也是名正言顺。但,若是,杀害皇帝,却截然不同。

毕竟,弑父之罪,天地不容,人人可诛。

殿外士兵动摇,有的甚至连手中兵器都扔在地上,意图放弃。

“姜回,你竟敢污蔑本王!”端王虎目冷瞪,凶气凛凛,仿佛下一刻,就会拔刀杀了她。

“污蔑?”姜回冷笑一声,“这皇宫之中,皆被你一手把持,我有何胆子,敢污蔑现如今的端王,明日的新皇!”

姜回猛地抽出端王腰间长刀,从殿中往外冲去。

她动作又急又快,竟一时没人阻拦。

“此子弑父谋权,绝不可继承我北朝江山!”

“本宫以长公主之名,恳请诸位将士,诛杀此等不孝不悌小人!”

在一片混乱中,没人注意一个寻常侍卫的踪迹。

“本王绝无可能行此禽兽不如之事,是此女祸言污蔑!”

端王抽出一个士兵的剑,杀了其中一个动摇的兵,联合端王妃之父,赵提督,镇压了被姜回三言两语挑动的动乱,并把姜回绑了起来。

“皇帝已死,拿不拿到遗诏不重要,现在最重要的是玉玺。”赵提督道。

端王横眉紧皱,认同了赵提督的说辞,派人搜宫。

先是掩人耳目,暗地搜查,最后演变成大张旗鼓,几乎将皇宫翻了底朝天,眼见仍然无果,端王越来越暴躁,手下士兵见人就问,不知便杀。

一时,皇宫中血流成河。

皇帝的妃子一个个鬓发凌乱的被捆到太极殿前,端王盔甲上血迹已然干涸,却更像烙印,以前皇子风度早被抛之脑后,宛若一个屠戮的莽夫,“父皇生前除了宁妃,便是最为宠爱于你。”

“说,玉玺在哪?”

傅婕妤双眼带着浓烈的恨意,“你杀了我的儿子,还奢望我帮你。”

她狠狠啐端王一口,“做梦!”

说罢,她朝着一旁的石柱狠狠撞了上去。

哭泣、求饶声如同沉沉乌云压在上空,鲜红的血粘稠成浆,将大理石原本的色泽完全覆盖。

“不好了!裴元俭带兵回来了!已经过了东华门!”

端王神情一变!

这时,赵提督带人退回来,“殿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们先退!”

端王仰着头近乎疯魔的大笑,眼看千秋功业,只差临门一脚,却要功败垂成!

他怎么可能甘心?

端王余光看见姜回,猩红的眼让人不寒而栗,他一把抓住被捆绑的姜回往城墙上走。

长烟掠空,飞沙走石。一阵震耳欲聋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举目望去,一道黑色旌旗从黄昏中破暗而来。

在最前方,是一位高坐于马上的年轻将军,他英俊的面孔更多了沙场磨砺的铁血,手中长刀蜿蜒滴下一抹血珠,骏马长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