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17《红叶书》一三七(2 / 2)

加入书签

“这事或许牵连上王府了,我出去看看。”

她点头。

梁风拿出聘礼单子递给她,然后笑嘻嘻带着暗卫出门,去御史府。

尚未到下卯时辰,冯棹台这会肯定忙着。梁风到了地方,御史府中却未见冯棹台,底下属官说冯大人出外查案去了。

扑了空,梁风想要不要等一会儿,这时御史府外传来消息,许义下狱了。

许义是前年下到并阳郡监督赈灾的刺史,梁风隐隐觉得许义或许和徐礼这事有关,便叫来另一名御史中丞问话。

中丞说,这两日,冯大人的案子有大进展。检举冯大人的徐礼似乎在并阳郡有亲戚,那亲戚和徐礼说去年冬灾时未见过赈灾款项,为此大吐苦水。那年向陛下提议往西北地区赈灾的人是冯棹台,因此徐礼将矛头对准了冯棹台。

而冯棹台为了自证清白,将调查重点放在了许义身上。地方赈灾款贪污事情首要问责的是当年监督赈灾款项落实的刺史,也就是许义。

结果从许义家中搜到了部分赈灾金钱,上批相府印。冯棹台便拿着这个结果,在今天一早进宫和游照同对峙去了。

这样说法听起来和王府无关。他和金絮因冬灾被困白沙县时,见到的那笔赈灾款已经是被贪过后剩余的了。

大约等不到冯棹台出宫,梁风便先回府,告诉金絮目前的事态。

第二天,踩着早朝结束的时辰,梁风再次去御史府,这次顺利见到冯棹台。

他直言询问徐礼和许义这起案子的进展。

“王爷来得正好。”冯棹台命人奉茶,“昨日午后,游相主动认下这件事,坦言赈灾款是刺史许义和并阳郡守联合昧下的,游相只是默认,并未阻止,事后也收到了许义送给相府的一笔封口费。”

“不可能。”梁风想都不想道:“堂堂一国之相,稀罕区区一笔封口费?”

“自然不仅是为了封口费。而是游相默许后,许义才会愿意完全履行刺史的监督之责。如王爷所见,那笔赈灾款在被许义和并阳郡守联合贪昧后,依然余下了一大笔钱送抵白沙县不是吗?”冯棹台脸上意味不明,“一国之相的位置也颇受掣肘,游相自称愧疚,自揽全责,希望罢官还家。”

梁风还是不太相信。冯棹台不动声色地沉了声音:“我与游相有些私交,游大人想辞官了,但是虑及陛下不会同意,便在辞官前找个由头,好让陛下允他请辞。”

梁风眨眼,有点绕。

冯棹台倒是浅浅笑道:“臣经查发现,徐礼似乎背靠王府?涉及此案的其他人怀疑徐礼或许是受王爷许可行事。”

梁风目瞪口呆,“啊?”

“王爷曾安排徐礼在太南府衙中做过小属官,被罢免后行事有些嚣张,不知是不是仗着背后有您。徐礼的行事与您有关,便有人怀疑是您在背后指使徐礼,目的是针对我。”

梁风反应过来了,不可思议道:“我针对你干什么?!”

冯大人不以为意,“臣听说王爷向陛下请旨离京,自愿被黜为庶民,这不正好有了个理由。”

冯棹台悄悄笑道:“这件事情,一举几得。”

梁风疑惑起来,“是这样么。”

他这下有些知道游琪为什么会找上王府求助了,原来是因为这件事背后也有他这个安分王在获利。

徐礼是不是背靠王府他没什么所谓,反正他不打算保徐礼,他给徐礼买官也因为官职太小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不过,他成了被贬的了。而不是自愿抛弃爵位。皇帝原来是打这个算盘,刺杀他的人恐怕会比他想象中多了。

但他还是有点不明白,问道:“徐礼这事给我辞去爵位找了个理由是碰巧吗?”

有这么巧吗?可如果不是碰巧的话,谁在背后操作?

冯棹台微笑喝茶,“不知道。”

“游相被罢官的话会连累他一家老小吗?”

“应当不会。只游相会被罚得重些。”

“徐礼呢?”

“徐礼大概会因无证弹劾而克扣月俸,但往后仕途恐怕就此断了。”

梁风哦了一声。

从御史府出来,梁风回府便将大致事态告诉金絮。

她听了并没有可怜徐礼,也没有让他出手帮助徐礼,反而对冯棹台挺好奇,将这件事牵扯进的几个人写下来,罗列出关系,详细分析。

之后梁风不再过多关注外界,专注画地图,策定逃离计划。

她最后也只猜测徐礼背后或许是受冯棹台指使,却没个依据。梁风反而画好了地图。

“我们必须分头行动。”

他展着地图道。事关她的安危,梁风能狠得下心。

她探头过来问:“我走哪条线?”

“你走这条。”梁风指着图上以京城为中心向东南方延伸出去的路线,“那座山谷在西南方位,你从京城出发,先向东南方走,转折点是川郡,进入川郡后再转向西方。”

他道:“这条路线的优处是川郡附近官道密集,那里郡县之间往来人流非常大,混入人群中足够隐蔽,而且李婶会说川郡地方土语,你们到了那儿可以停留几日,完全消除痕迹后再出发。”

“我和李婶一块走?”

“嗯。你这一队不光有李婶,还有小缃和十三。”

“你受伤了怎么办?”

“我受伤的话就地找个医馆便是。李婶年纪大了,不方便跟着我逃命。”梁风道:“你们伪作投奔亲戚的一家子,小缃是你妹妹,十三是你弟弟,沿路需要不断地乔装打扮、更换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