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1朝堂斗殴二(2 / 2)

加入书签

“好!”他高兴地点点头,“承蒙大家抬爱,在下愿尽绵薄之力。”

蔡文姬松了口气,从袖中取出一页白纸,“三日内潞亲王便要发行,琰想请王公子为头版写一篇辞赋。”

王粲接过纸张,目光落在头版的空白处。他提起笔,略一思索,便挥毫泼墨:

"夫报纸者,乃民之喉舌也。上达天听,下通民情,文以载道,字字珠玑??”

蔡文姬站在一旁,看着那铁画银钩的字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王粲为之提笔,报纸之事必能顺利。

当最终定稿被谢衣看到,他觉得蔡文姬这工作能力实在太强,甚至还能请外援,王粲出身名门,是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后来弃了长安投奔刘表,荆州归明后,他却并未受刘琼的赏识,成了朝庭的透明人,后面被蔡文?推荐,成了教材编写人之一,但仕途颇为不得志。

对于刘琼来说,这种文学大家,与曹植属性一样,舞文弄墨还行,去当个郡守治理地方不是给百姓添堵吗?

中央朝庭他没功绩挤不进去,官太小又不行,所以郁郁不得志很正常。

谢衣觉得,王粲这样的,刘琼用不上,他办报纸用得上啊,可以重金聘请一下。

当《大明周报》第一期报出来,发行天下,谢衣报纸定价五文,谁都顺手买得起,也就两个包子钱。

洛阳街上孩童满大街卖报,“卖报啦??卖报啦??皇后仪仗前自焚案,真相居然如此惨烈,看报看报??”

这时候还没标题党,百姓的娱乐特别匮乏,报纸横空出世,凑热闹的就上去了,加上价格实在太低,很多人买了,然后去找认识字的学生帮忙读,一起守着听。

河内的冤案惨事震惊洛阳,百姓们议论纷纷,一个婶子听了惊呼,“天啊,这些都什么畜牲,还好我们来了洛阳,天子脚下,当初卖了家里的房地也要来,我家那口子说,待在陛下治下最近的地方,准没错。”

一起听的人也应道,“是啊,那些狗官从来都不当人,大汉的时候就是这样,现在还一样,真是恨不得杀了。”

“这算什么,你们是不知道幽州那边,事更乱着呢,多的是有苦没地说理的人,官字两个口,有理无钱莫进来。”

“那些官吏真是太过分了。”

……

那市井议论纷纷的时候,朝上诸公也是刚知道报纸,庞统拿着一张就骂起谢衣来。

“真是岂有此理,潞亲王发行此物怎能瞒着朝臣,眼里还有陛下与臣工吗?如此一来,置朝庭威仪何地?”

庞统开了头之后,大臣们更开始怼起他来,“正是此理,有什么事不能朝上议论,非要闹得贩夫走卒尽知?”

“是朕让潞亲王办的,朕也看了,便同意他发行天下,怎么,是他说错了吗?”

朝上气氛为之一滞,庞统接过话茬,“陛下,亲王当然错了,朝野大事,刑部案子,怎么能任由市井议论,何况现在根本没有证据,就任凭人捏造,还大言不惭写上去,亲王置朝庭于何地?”

庞统作为刑部尚书,都快被谢衣这骚操作给气死了,沮授也站了出来,“陛下,潞亲王要发文章也好,写诗赋也罢,朝野法案,刑部大事,这怎么能公之于众呢?置朝庭威严何地?置朝堂诸公于何地?百姓会如何想,地方官员日后如何行事?”

谢衣已料到朝上轩然大波,他听着朝上诸公指着鼻子的骂声,长吁一口气,他在蓄力,谁还不会吵架是咋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