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0天才的诅咒完(1 / 2)

加入书签

不等柯尔奖犯难,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了。

萧凝和叶淮两个名字再度出现在评委的眼前,而且是不可忽视的那种。

两年前,萧凝因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杰出成果拿下柯尔数论奖,用哥德巴赫-萧定理从巴黎高师博士毕业。

彼时叶淮因研究调和微分形式予代数闭链的联系,即七大千禧难题中的霍奇猜想,通过调和函数在复流形上的性质,解释了调和微分形式的代数结果,证明可以表示为代数闭链的有理线性组合,为霍奇猜想的证明提供了重要突破。

婉拒普林斯顿和巴黎高师的正教授教职,两人一同归国回到母校任教。

北大喜不自胜,也没有亏待二人,不光给了正教授的职称,还帮助申请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青”)。

“杰青”学者被视为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萧凝和叶淮无疑是北大数院集中全力托举的代表。

不到25岁的“杰青”,暗自说酸话的有之,却没人觉得两人不配。

两年后,两人又给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评委出了个难题。

每届国际数学家大会要颁发五大奖项。

国际数学联盟算盘奖,用于奖励在信息科学的数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数学家;高斯奖,在应用数学;丽娃拉提奖,是数学科普领域;陈省身奖,则是奖励终身成就;以及菲尔兹奖,授予40岁以下年轻数学家在数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五大奖项中,菲尔兹奖又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无疑是数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

每届最令人评委为难的也是菲尔兹奖的评选。

“一届两个华国人,你疯了吧?”

面对评委会除了华国人评委的质疑,国际数学联盟主席卡洛斯?凯尼格并不意外。

毕竟每届菲尔兹奖的获奖人数通常为2到4人,仅从均衡上而言,就不该出现同一国籍的两位数学家获得同届菲尔兹奖。

尤其破例的还是华国数学家,一个尚未有本国国籍获奖者的国家。

这简直荒谬。

“或许你有更好的人选?”主席卡洛斯摊手,“要超越哥德巴赫-萧定理、伯奇与斯温纳顿-戴尔-萧定理和霍奇-叶定理。”

提出异议的评委会成员们不约而同地沉默了。

坐在最边上的华国评委,华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席院士胜券在握,嘴角上扬。

哥德巴赫猜想是表述简单,但证明困难。

霍奇猜想更是表述都复杂,还需要高深的理论支持,证明难度更大。

七大千禧难题,顾名思义,是克雷研究所为未来一百年时间提出的七个数学界公认的难题,其证明难度自然要更高一些。

单纯比较哥猜和霍奇猜想两个成果,或许萧凝要稍弱一些。

从大局看,将萧凝延后一届也算合理。

但在前不久,萧凝也公布了对伯奇与斯温纳顿-戴尔猜想的证明,并在报告会上通过了当今数学界第一人教皇格罗滕迪克、七大千禧难题庞加莱猜想证明者佩雷尔曼和往届菲尔兹奖舒尔茨、拉福格等人质疑,论文即将再度登上《数学年刊》,而且是特刊。

伯奇与斯温纳顿-戴尔猜想同为七大千禧难题,虽然同为数论领域,但在萧凝公布成果前,学术界怕是无人敢猜她剑指千禧难题。

虽然萧凝和叶淮都是北大的,席院士是清大的,但同为华国人,哪怕是国际数学联盟主席要打压任何一人,他都会据理力争。

越过这两人中的任何一人,未来菲尔兹奖的公信力都要大大受挫。

这不是评委会能担待的责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