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8沈春归一(1 / 2)

加入书签

柳忆南不解,究竟是怎样的人,才会让周慎有如此高的评价。

这也让她很好奇,沈春归是如何被流放,又是如何待在忻州,竟然能守着周太傅的物件,等待至今。这背后究竟有怎么样的一盘棋,但直觉告诉她,这盘棋牵扯之广,是她暂时触摸不到的。

几人离开了矸石山,没多久就走到了忻州界内,路上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其中不乏有许多逃难来的灾民。

因为孙二娘一行人要进忻州城,看有没有收留的地方,或者看史知州会不会收留灾民,让她们在城中有生活的余地。

而柳忆南与周慎则是要去附近的庄子上,寻沈春归,再者走在官道上万一又碰到追来的士兵,实在是得不偿失,就在忻州面前被追上,实在是有些难以接受。

“那姑娘与郎君注意些,此次一别不知何日再见。”

孙二娘从周慎手中接过板车,方才眼中的泪水还未消散,却又蒙上了朦胧的一片。

似乎经过了寺庙一事,让她变得柔软了些,又或者心中难免牵挂失散的那些妇人。

在柳忆南对孙二娘的第一印象中,她是一个很坚韧的女子,纵使遇到什么危险,也紧紧地将妇人们护在身后。

许是觉得有柳忆南在,不用事事全靠自己了。

拜别四人,柳忆南拉着周慎走上了旁边一条小道,道上走着的大多都是劳作的农夫,他们背着锄头,埋着头赶路,偶尔碰见相熟的打个招呼。

“老人家,你知道西山庄在哪个方向吗?”

老人停下了匆匆赶路的步伐,草草给二人指了条路。

“直直走就到了。”

柳忆南还没来的及道谢,老人已经重新背起锄头继续赶路。

忻州的午后夹杂着雨气,柳忆南和周慎沿着乡路走,看着两岸麦田中起起伏伏的身影,他们熟练地收割麦田。

秋收却又多雨的季节,每个人都在和老天爷抢时间,希望能在下一场雨来临前,将麦子收完。

“这沈春归,究竟是何许人?”

听到周慎竟然能有这样的印象,柳忆南出奇得对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起了好奇心,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只会在棋局中,越陷越深,但既然下定了决心回京城打探一番,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他的事我也是道听途说,毕竟沈家出事那一年,我年纪尚幼。”

周慎思考了片刻,想要公允地说出沈春归的故事,但也发现知道的,不过都是流传的版本。至于当年究竟有怎样的内情,或许只有圣人和沈家自己知道。

“沈春归的父亲沈杏白,曾经是东阁大学士,也算是京城名极一时的人物。”

当年的东阁大学士,虽然官位不高,但是沈杏白同时又是圣人钦点的太子老师,一时门声显赫,许多的才人学子都快将沈府的门槛踏烂。

后来在东城外的一个小亭子开坛讲课,听过他课的无不对其赞叹,更有胜者将其奉为当代文坛第一。

“沈春归不仅是他最宠爱的独子,更是他最得意的学生,据说三岁就能吟诗,五岁就能写得一手好行书。连圣上见了沈春归的字,都赞叹有加。”

周慎缓慢地讲述着沈春归的故事,虽然他们只是见过寥寥几面,但是对于这样一位才冠京城的才子,自然是钦佩的。在他心中,比什么张侍郎,更符合才情天下第一的名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