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0第10章(2 / 2)

加入书签

“刚刚其实一直有在看师兄们的操控,我认为,硬件上我们需要升级处理器和超高清摄像头,这样才能更准确进行面部识别……”

“但手机前置也就500万像素……”

“你会和机器人怼脸吗?人型探测装置、超高清摄像头、更清晰的麦克风,这些都不是问题,等下我们统计一下,等下在购物平台下单就行了。”

这时,负责软件设计的王翔宇说,“软件设计是我和梁一民一起搞的,但主要是他搞的。而且,人工智能的算法,我其实了解得并不深入。”他挠了挠头。

唐晔说:“我刚才看了一下,语音识别模块原来的完成度已经很高,现在要加入视觉以及人体探测模块,在赵师兄升级完硬件的两天内,王师兄可以先熟悉一下,之后,我认为王师兄用一个星期就能搞定。”

林老师问出最关键的:“AI的核心模块呢?”

唐晔信心满满地回答:“这些我会。它涉及大量数据的输入和处理,需要复杂的函数进行训练。但请放心,我会妥善处理。”

林老师似乎还有些疑虑:“你一个人真的能搞定吗?说实话,我对AI的了解有限,但知道它是个复杂的领域。”

“我来处理。如果老师和各位没意见,我来具体说下想法了。”

唐晔继续说:“我们四个人可以依据各自的专业领域和技能进行分工:

一,是硬件改造,由赵铭轩负责。检查和更新机器人现有的传感器、处理器、执行器等硬件部件,确保它们能够支持新的功能。根据需要,增加新的硬件组件,如人体探测器、高清摄像头、麦克风等,以增强机器人的交互能力。从拿到零件开始,只能给你一个整天时间。”他打开一个EXCEL表格,?边说一边在表格里输入负责人和每人任务。

“软件设计,王翔宇。他需要在现有的系统基础上,新增高清摄像头和人体探测装置的接入功能,并且还得预留出接入智能框架的端口,以便后续的扩展和升级。”

“机器训练我负责,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以及情感分析,还有行为训练等等。”

“来得及吗?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撑啊。”王翔宇有些担忧地问道。

唐晔微微一笑说:“其实我已经有了个取巧的办法。最近M国MM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个开源的图像识别模型,国内也有家科技公司提供了成熟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模块,这些我们都可以直接利用,节省不少时间。至于情感分析和行为训练,我打算先从一个精简的数据集开始,这样也能快速搭建起一个基础模型。”

他顿了顿,继续道:“当然,自然语言流畅度也是个需要考虑的点。但目前来看,一是时间确实紧张,二是现在的智能机器人还在发展初期,略带一点机器感的对话,大家也都能接受,不会觉得太突兀。”

“那我呢?”何嘉南有点迷茫地问道。

林老师点了点头:“那何嘉南,这一两周时间先巩固下基础知识。”

何嘉南顿时更加垂头丧气。

唐晔搭在他肩膀上,注视着他认真说:“是这样的,前面两周,你先按照林老师的安排巩固基础知识,毕竟这个你个人部分占了15%,其实比你投资时间去做自主课题的收益高。

两周后,我会给你一份详细的评估表,你需要根据这份表格对机器人进行一系列的评估和测试。你的黑盒测试结果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请务必认真完成,并及时反馈给我和王师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调整机器人的程序,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林老师拍了板。安排好了这个机器人升级改造工作计划后,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整个团队都进入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状态。

负责硬件改造的赵铭轩,仅用一天就完成了高清摄像头和处理器的改装工作。他细心地调整着每一个螺丝、每一条数据线的精准连接,确保每一个部件都完美契合,为机器人的智能化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与此同时,王翔宇和唐晔则开始了他们更为细致的合作。王翔宇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一行行代码如流水般流淌而出,为机器人的软件设计倾注全部的心血。

而唐晔则在一旁翻看着各种资料,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与王翔宇交流几句。

在如何接入高清摄像头和人体探测装置的问题上,两人的观点产生了分歧。

“我认为我们应该先建立一个稳定的接口,确保数据传输无误,然后再逐步优化性能。”唐晔严肃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眉头紧锁,显然对这个问题非常认真。

王翔宇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摇了摇头说:“时间紧迫,我们需要的是快速实现功能。我们可以先快速接入,然后在后续的调试中逐步优化性能。”

唐晔听了有些不满,反驳道:“但是,如果接口不稳定,后续的工作肯定会受到影响。我们不能为了速度而牺牲质量。”

王翔宇有些不耐烦地说:“你自己也不是经常使用预处理模型来简化工作吗?为什么到了我这里,就得推翻原来的摄像头代码全部重写呢?”

唐晔深吸了一口气,耐心地解释道:“很明显,原来的摄像头指令并不足以驱动现在的高清摄像头。这就好比你的眼睛能看到清晰的画面,却无法传输这些信息给大脑,那我们还怎么进行图像分析呢?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设计接口。”平时说话柔顺的唐晔,在做事时却显得异常坚定。

有天晚上九点多,科学室的灯光依然明亮,映照着两位忙碌的身影。王师兄和唐晔还在为机器人的某个交互细节争论不休。

“师兄,你这个设计真的不合理,维护起来会很麻烦!”唐晔指着屏幕上的一段程序代码,理直气壮。

“我觉得这样设计挺好的,符合逻辑。”王翔宇坚持自己的观点。对着这个整天抓逻辑抓细节不放的学弟,他的声音和举止中已经透露出极度不耐烦。

两人的声音逐渐提高,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妖!懒得理你!”说完,王翔宇摔门而出,留下唐晔一人在科学室内。

在自行车棚遇上之前退出他们这个竞赛小组的张亦晨。

“你也这么晚?”王翔宇问。

“别说了,我们英语老师简直变态,她指导我的那个演讲稿,我改了20多遍!”张亦晨也一肚子气。

王翔宇对他吐槽,“你起码是受老师的气!好过我受个一年级的鸟气!唐晔那沙哔做项目时还不是个变态,严格到逐行逐行精简,不做到最好誓不罢休,我几个晚上都是快1点才睡了!做完这项目、比赛完绝对不想再见到他了。”

张亦晨说:“我就知道那家伙不是啥好人!兄弟,消消气!别跟那些一年级的置气!凭什么来替补的还当上老大,不就是有几个钱呗!”

王翔宇话赶话的也吐槽了唐晔好几句。

两人在路口分开,王翔宇一路骑车回家,已经冷静了下来。他停好自行车,给唐晔发了个信息:“抱歉啊,今天太累了,说话重了些。”

唐晔很快回复他:“没事。请好好休息!我们明天再讨论。”

只是王翔宇也没想到,当时自己的几句随口吐槽,却在以后被人无限放大,把那位小同伴伤害得体无完肤。

他们的智能陪伴机器人在第二个周末晚上初见成效。

12月16号午休,第一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