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二十一章(1 / 2)
翌日一早,王文茵先将30斤干米线送去了文家庄,又为文老夫人做了窝篮拉肠,得了赏银后便带队前往朱仙镇拓展业务去了。
先前用同等斤两的早籼米置换鲜米粉的那十七户农民已经提前得了通知,今后静缘庵的米粉作坊不再供应鲜米粉,取而代之的是干米线。干米线可长期保存,无须每日送货,一次多买几斤搁家里,想吃的时候随时取用,方便快捷,省时还不麻烦,农户没有不愿意的。
不过相应的置换价格也做了调整,不再是一斤籼米换一斤鲜米粉,而是3斤籼米换1斤干米线。
张二嫂拨着算盘皱眉道:“若是这17家农户用3斤籼米换1斤干米线,那咱们顶多只能赚1斤干米线的钱呀。要按咱们48文钱一斤干米线的售价,至少也得6斤籼米才能换1斤干米线不是?”
王文茵点头:“婶子算的没错,48文钱一斤是对外的价格,乡里乡亲的咱们少赚一点也没啥问题,反正量不大。”
“小娘子真是仁善,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乡亲们吃亏。”张二嫂又补了一句:“只是不知道乡亲们领不领情。”
王文茵坦然道:“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乡亲们领情。”
张二嫂仔细想了想,恍然大悟:“我懂了,咱们卖给乡亲们的米线比卖到朱仙镇上要便宜一半,大家就会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自然不会来给咱们捣乱,还会替咱们说好话,宣扬好名声,是也不是?”
王文茵笑起来:“婶子真七窍玲珑心,一点就通。”
“跟着小娘子久了,我也变聪明了,嘿嘿。”张二嫂也学会了商业互吹。
这一路说说笑笑的就到了朱仙镇,这日恰逢镇上的赶集日,人流比平日多了一倍还不止。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或用肩担、或用车推,大筐小箩带着各自家中的农副产品来集市上售卖,再顺便采购点生活必需品回去。
集市设在距离城门不远处的一片空场地上,最外面都是买卖牲口的,往里走便多了许多菜农,卖的都是自家种的纯天然有机蔬菜,卖相虽然差点意思,胜在新鲜有机,菜叶子上还蘸着晨间的霜露呢。最中心的区域则是以卖吃食为主,水引、索饼、??、拉条、索粉、水滑面、刀削面、拨心面应有尽有,唯独没有米粉和米线。
王文茵她们到达的时候,集市上已经人满为患。卖吃食的区域早已没了空闲的摊位,辗转老半天,最后在靠近城门东北角卖杂粮米面的摊位旁找到一处还算不错的空隙。
北宋朝的小贩在集市上做买卖须先在街道司【注1】注册登记交税,北宋的商税主要是“过税”和“住税”两种。“过税”是对经过收税点的过往商贩收取的税,税率2%;而“住税”则是对店铺与城镇摊贩收取的税,税率3%。【注2】
王文茵他们带了94斤干米线来售卖,其中4斤是用来做免费试吃营销的,余下90斤干米线按每斤48文售价,一共交了住税130文。
摆好摊位,支起用粗麻布做的“望子”【注3】,上书“静缘庵米线”五字招牌,生上炉子,待水开后下米线,生意这就开锣了。
李三毛是哑巴,王文茵还只是十岁的孩子,这招揽顾客的重任就落在了张二嫂身上。张二嫂天生一张和气生财脸,先前因为饥饿面色发黄,这段日子跟着王文茵吃饱睡好,气色日渐红润,扯开嗓子叫卖,那叫一个自信敞亮。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免费试吃猪油拌米粉,都来尝一尝咯。”
这一声叫唤立刻吸引了过路的赶集客们,猪油拌米粉是从未听过的新鲜吃食,人群一下就围了过来。
“大娘子,您这儿卖的是什么吃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