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第五十八章(2 / 2)
镇民们听说今日镇上的“李记米线”新店开业大酬宾,凡是前来捧场的食客一律打七折。不管朝代如何更替,打折、降价、满减、优惠卷对任何时代的人都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王文茵深谙此道,得意洋洋看着“李记米线”铺子前排着长龙等候叫号入座的食客们,嘴角情不自禁扬起一抹“我就知道这招好使”的笑容。
先前李记米线是路边摊街头小吃,在场地有限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王文茵让阿萍父女只卖原汤肉丝粉和猪油拌粉两种米线,如今有了灶房还添了几名伙计,只卖两种米线怕是不够。于是王文茵在菜单上又添加了炒米线,凉拌米线、猪杂粉和猪脚粉这几种米线。
虽然品种增加了,但价格依然没变,猪油拌粉还是5文钱一碗,原汤肉丝粉20文一碗,炒米线和凉拌米线15文一碗,而猪杂粉、猪脚粉也只需25文,主打一个味美、价廉、亲民。
除了米线粉汤,李记还卖炊饼,除了之前广受好评的五香花卷,这次王文茵又教阿萍他们学做了糯米烧麦。跟花卷一样,烧麦可以带走吃,也可以堂食,五香花卷5文钱一只,烧麦则按笼卖,一笼四个15文,单卖也是5文钱一个。
要按王文茵的想法,其实应该再卖些甜的炊饼,例如红糖包、糖三角、芝麻猪油包之类的甜食。吃完咸的再吃口甜的,一口咸一口甜,才是最销魂的味觉享受。
可惜糖在北宋还属于奢侈品,汴京市面上售卖的食用糖主要是蜂糖、麦芽糖和沙糖(蔗浆)这几种。麦芽糖虽相对便宜,却不适合做糖包,沙糖价格又太贵,在没有渠道获取更便宜的食用糖之前王文茵只能先忍痛割爱了。
考虑到今日客人实在是多,周婆子表示既然来都来了,不去后厨帮点忙也说不过去,便主动请缨去烧大灶。
王文茵还是个孩童,做服务员不合适,便在柜台后面帮阿萍收银记账。
阿萍腾出手来满场飞来飞去,又是端盘子,又是招呼客人,越来越有老板娘的范儿。她早已不再介意旁人对她脸上那块胎记的指指点点,人一旦有了底气就跟有了一层坚硬的外壳,旁人的恶言恶语便再也无法伤害到她了。
刚过午时,店内进来一位面容清癯,头发花白,身着白绸交领上襦搭皂色缘边驼褐色鹤氅,足踏平头鞋的中年男人。【注1】
阿萍一见来人立马就飞奔上前,“大人,你终于来了啊!”
中年男人捋须微笑点头:“听闻‘李记米线’今日新店开张,特地过来捧个场。”
“大人真是太客气了,快请随我到雅座来。”阿萍引着中年男人往店内侧的角落方向走。
所谓的雅座其实就是几块屏风隔开的边角落,位于收银柜台一侧,路过收银台时王文茵恰好抬起头来跟中年男人打了个照面,双方俱是微微一怔。
“阿茵?”
“苏大人!”
来人正是东坡居士??苏轼苏子瞻。
苏轼上下打量王文茵,确定自己没认错人,神色微微一动,语气有些激动:“阿茵,你怎么在这儿?可知我找了你很久。”
机灵的阿萍率先反应过来,笑嘻嘻道:“原来大人跟我们小娘子认得?”
“你们小娘子?”苏轼很疑惑,心想:先前在王介甫府上似乎从未见过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