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5第六十五章(2 / 2)

加入书签

她将手指向稻田,“你们且看这一片区域,周围都是稻田,我在中间划出一块地专门用于养鸭子。白天的时候鸭子会跑到农田里吃虫子,顺便把草也除了,到了晚上它们就回到这块地上栖息。通过这种方式养殖的鸭子肥美可口,鸭蛋也是有机天然的,用来腌制咸鸭蛋可做蛋黄酥、咸蛋炒饭、咸蛋黄?南瓜、咸蛋黄虾仁豆腐煲等美食呢。”

说到美食,苏轼和赵元宁不约而同咽了咽口水,想象一下用肥鸭产下的一颗颗饱满圆润的鸭蛋腌制出来金黄流油的蛋黄,那滋味别提有多美妙了。

“小娘子这农场还缺投资人吗?”赵元宁巴巴望着她。

王文茵摇了摇头,“目前已经有一位合伙人了,暂时不考虑再增加投资人。”

赵元宁哦了一声,一脸失落,“唉,要是早知道就好了,这哪是什么农场啊,这简直就是一个聚宝盆。”

“不过你也别太失望,眼下这个生态农场只是我的实验基地。”王文茵安慰赵元宁:“待这个生态农场模式成功以后我打算再孵化复制到其他地方去。”

苏轼同赵元宁的眼睛同时一亮。

“阿茵是打算将生态农场的模式推广教学吗?”苏轼内心的火苗被点燃了。

“嗯。”王文茵点头道:“本朝的农户经常因为农作物欠收而负债累累,这其中自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然灾害造成的,但更重要的是缺乏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只一味索取,不懂如何反哺土地才是粮食产量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

“生态农场的优点是能让所有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形成一个生态闭环,比如种植覆土作物重建土壤,覆土作物又为牛羊提供食物,牛羊留下粪便又能反过来加强土壤的健康,动植物可以自我持续、自我调节、循环共存,生生不息。”【注1】

苏轼捻须思索,颔首道:“生态闭环……听起来确实很理想,但若是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错,会不会对整个生态闭环造成毁灭性破坏?”

王文茵不得不给苏轼点个大大的赞,也就是像苏轼和她祖父王安石这样亲身下过地,跟农户有过深入的交流切磋的务实性官员才能如此敏锐地发现核心问题所在。

“大人的说的没错,完美的生态闭环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现实是生态平衡随时会被各种不确定的外来因素所破坏。”

赵元宁脱口而出:“那该如何是好?”

“不必担心,所有的动植物都有天敌,自然界的生态会通过自我调节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那么阿茵你打算如何将这种生态农场的模式孵化复制到别的地方去呢?”苏轼问出了最想问的问题。

王文茵自信地笑了笑,“我打算将这个丰收农场作为农学基地,通过授课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新型农民、传播先进的再生农业种植技术。”

“可否讲得具体些?”苏轼洗耳恭听。

王文茵将苏轼赵元宁二人请到静缘庵内,让人抬出一块她自制的移动黑板,边写边画边讲解。

“正如我先前说的,生态农场分为堆肥、种植、养殖和加工四大模块。首先,堆肥模块作为农场的核心技术不仅可以为自家农场提供源源不断的肥料,还能同时对外出售有机肥料。堆肥技术虽然不难掌握,但有机肥的发酵固化却需要整整18个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部分农户是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去自产自销有机肥料的,所以出售价廉物美的有机肥将会成为农场可观的收入来源。”【注1】

苏轼惊讶地瞪大了眼,看似不起眼的肥料都能拿去换银子,阿茵这丫头的经商头脑怕是连她祖父王安石都望尘莫及吧。

“其次是种植模块。”王文茵指着黑板上的几行字道:“根据我从各个渠道收集起来的信息汇总后得出的结论是,农作物欠收不仅仅是因为天灾,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有效的种地方法。为此我收集整理了一些经过验证的有效种地经验,这些经验将会率先在我自己的农场试验田上进行实践,等取得成绩后再推广普及,传授给其他农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