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7第七回(1 / 2)

加入书签

建房要有瓦片遮风挡雨。

大恒朝的瓦片不便宜,整个新荒村除了村正和个别“富户”,其他人家都用不起。

可房子还得盖。

于欢亲眼看着他们把石灰粉掺入一种细黏土中,混合成了一种新的混凝涂料。

人们把这涂料加水搅拌之后,像水泥一样涂抹在屋顶和墙壁表面。

水分蒸发后,房屋表面就多出了一层防水层,很是好用。

除此之外,屋顶用厚厚的草帘层层叠加,因做成了中间用横梁挑高、两侧向下倾斜的造型,雨雪顺着屋顶陡峭的坡度自行滚落,轻易不会出现房顶漏雨或被大雪压塌的情况。

这便是老百姓的智慧了。

因为于欢是建房小队的一员,房子很快盖到了于欢家。

于欢是个物欲不算太强的人。

这会村子人手有限,她手上的银钱也不多,对房屋的规划就很简单。

(实际上,她手上仅有的一点铜板还是这些日子帮忙盖房子挣来的)

于欢家只盖了两间房。

一间正房,一间厨房。

两间屋子面积差不多,都是二十来平。

正房用来休息。

厨房除了做饭之外,还可以用于吃饭和囤粮。

房子盖的少,院子就变得很大,平日还能用来种点蔬菜之类。

院墙垒起,按着本地习惯在东南角搭上一间旱厕,便算齐活。

…………

于欢虽对房子的要求不高,却把院墙垒的很高。

对此,于欢给出的理由是:此处离山脚太近,万一冬天山里下来个野兽什么的,也好挡上一挡。

这当然只是借口。

真实的理由只有于欢自己知道??习惯了现代各扫门前雪的生活方式,她实在很不习惯在院子里打个喷嚏都能被左邻右舍看到。

于欢当初选择靠近山脚的房基地,为的就是远离人群。

而高大的院墙能进一步保护个人隐私。

毕竟??于欢身上还是有不少秘密的。

住在于欢隔壁的红姑有样学样,也请人搭了高高的院墙。

红姑身为女子,独自带着儿子过活,更需要这份安全感。

因为于欢的关系,两家的房子是一起盖的。

红姑家比于欢要讲究许多,正经的三间正房,两侧厢房、倒座一应俱全。

为了盖房子,红姑把家中老底都掏了出来。

红姑是个心中有成算的,这次因为全村一起行动,盖房实际很便宜。

她家小石头都八岁了,没几年便要议亲,她得早早为儿子准备起来。

…………

于欢在建筑队人缘不错,她提了墙高的要求,没人说什么。

几个高个儿的汉子踩着梯子,很快就把院墙给她垒了起来。

建成的院墙高约两米,黄色的泥土混合着稻草、沙石等物,厚厚的垒起来,牢牢护卫着主人的家。

在现代人看来极其简陋的院墙,放在村子里还是很少见的。

老话儿都说:高墙大院。

除了大户人家,乡下很少有人会垒如此高的院墙。

大多村民家的院墙只比成年男子半身高些。

有熟人从外面经过,无需进门,主人家就能隔着院墙和人说起话来。

婆娘们坐在自家院子里洗衣服做活儿,也能隔着院墙彼此聊天解闷。

村子里少有人锁院门。

有人在家中打仗,不拘是打媳妇还是打男人,旁人都能听到动静。

若是打的太厉害,老人们抬脚就会进来劝和。

没有院墙的阻隔,人站在村子任意位置扯着嗓子喊上一声,大半村子的人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如此一来,有事也能快速回应。

乡下淳朴,村人彼此都熟识。

且大家都穷的很,并不担心有人翻墙偷盗。

就算真有人手欠偷了,他老子娘都在一处,难道还怕人跑了不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