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7第二十七章(2 / 2)

加入书签

他是这样直来直去的性子,否则当年也不会拒收各家束?,李辞盈本是低落,此时也不勉强,点点头,问道,“先生是为着蛮儿、面儿登册之事?”

沈青溪不多做寒暄,眸光谨慎落在李辞盈的肩上,慢慢说道,“正是,他二人在书塾也有些时日了,看得出是勤学好学的苗子,然肃州城的境况李娘子也是知晓的,某冒昧问一句,过了今年,家中是否会让面哥儿往州外做工去?”

李家穷困,兼面哥儿又是商籍,若说留在肃州读书,任谁也觉着难以置信。

两个孩子想着能取名、登册,这几天只顾着兴奋,全然是忘了这一茬。

蛮儿听罢心中一沉,自小姨母和长姑就是惯着他们的,从不像肃州其他人家那般有不顺当的事儿便怪在孩儿们身上。

可再任纵,家中几口人仍是要吃饭的,如今他们快七岁,过一两年,只怕难再逍遥。

未待她想得更深,李辞盈摇了摇头,回沈青溪道,“家中虽是贫俭,但也算揭得开锅,他俩个年纪还小,暂且再留两年罢。”

沈青溪偶尔听说过她家中兄弟归家途中遇意外失踪的事,此时也不再多问,“嗯”了声,说道,“既孩儿们不会出肃州城去,改日便将拜师登册之事了了。”

他垂首自袖中取出一张桑皮纸,刚一开口想念一念,又想起李辞盈是识字的,干脆直截了当展开了递她,“他二人托某起名,李娘子且看看,某还有事,先告辞了。”

话毕也不等人回答,转身就走。

而李辞盈呢,低头在纸上瞧得认真,沈青溪做事仔细,两个孩儿各起了三个名字备用,也将其起源、寓意一一标注。

他对孩儿们如此用心,可李辞盈却从未考虑过用他起的这几个名字,前世之时更是人一走就把桑纸往蛮姐儿手中一塞,再未提起过。

推己及人,这会儿又突然觉着过意不去,想了想,又赶了几步追上去送他,“先生慢走,改日等择选好了,妾让他两个带去书塾给您罢。”

沈青溪顿了顿脚步,侧一眼,见着那女郎笑得璀然,“嗯”声答应着,不自然移开了视线。

李辞盈半点没察觉,随在他身旁,笑了声,“这回正式拜师,您可一定得收下咱们家的束?。前几日听孩子们说起,妾已著手准备着了,只盼您不嫌弃。”

沈青溪点点头,犹豫一息,才又说道,“夜里风寒,李娘子不必相送,且回去罢。”

沈青溪现下是书院的教书先生,一年后可就考中解元了,虽说李辞盈回溯之前他还没有大出息,但结个善缘总归不会错的。

于是她“嗳”了声,停在原地,仍是笑盈盈目送他远去。

等人消失在风雾尽头,李辞盈才跺了跺冻得冰冷的脚,回巷子去揪俩个孩子,亏得她力气惊人,一手拎一个半点不喘气,“这么晚了还出来做什么,当心把耳朵也冻掉了,快些回去把炉火点上,咱们晚上睡个安稳觉。”

一句话说完,吐出的白气儿直往脸上扑来,陇西春夜冷得快,她一刻也不想多在外头呆了。

蛮儿挣扎不脱,本是老老实实缩着脖子让姨母拽着他们回到院中,听了这话,竟是笑得嘴巴也合不拢,“倒不是咱们要出门来。”她冲面儿挑了个眼神,面儿心领神会,接话道,“炉火早都点好,我与阿姐也已躲进被褥里读书。”

为着这些时日不缺炭火,他们把油灯也点上了,各自窝在被中读书,很是暖和惬意。

说话间也已走到了西屋外头,她放下俩个孩子,又躬身给他们抻抻衣裳,漫不经心“哦”了声,问道,“读的什么书?”

孩儿们贪玩是天性,白日里读《千家诗》,夜里则摸出在集市里淘来的西域小人册,竹板上刻着图案故事,谐趣非常。

面儿兴冲冲开口想说,蛮儿忙在背后拧了他一下,玩物丧志,这事可不能给姨母知道,她又接上方才的话头,说道,“都是长姑看着青溪先生在外头徘徊良久,才叫咱们俩个出去瞧瞧的。”

在外头徘徊?李辞盈一愣。

面儿点头,“长姑还想请先生进来吃茶呢,咱们一出到巷子里,盈姨就回来了。”

这话一出,李辞盈更是调转脚步,决心不和他们回去见李兰雪,免得她又念叨着要请沈青溪回来吃饭。

“油灯昏暗,别看得太晚,伤眼睛。”匆匆敷衍了几句,把俩个孩子都推回主屋去了。

寂夜寒啸,今夜连月光都见不着一丝,李辞盈望天叹了一口气,罢了,萧世子既金口许诺定饶庄冲一命,想他这样的人物,应当不会出尔反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