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意见分歧一(2 / 2)
“也是辛苦。”
老人笑了笑,“这有啥苦的,我家有牛呢,何况我儿在砖厂还可以便宜买些砖,把自己家里修一些,这样早上就不会有水雾了,被子都是湿的。你是贵人,自然不知,比我这老儿辛苦的大有人在。”
萧何点点头,看了一眼这市集,皱着眉头往安邑去,安邑是魏地的王城,这里与关中一般无二,没有太过熙熙攘攘的市集,百姓们沉默的干着手头上的活,在挖井通水,在种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粮食藏在地窖与粮仓里,闲时就织布裁衣,茶楼酒馆相聚一二,人们并没大梁那般金钱欲望,几十里地跑来集市卖掉自己种的粮食。
他的眉头才舒张开来,魏倩还是个有分寸的人,不然他真要去说道一二了。
魏倩在安邑处理杂事能拖就拖,可算是把萧何盼来了。她对下面的办事能力真的受够了,陈适与沈寂一走,她仿佛失去了左膀右臂,还一时找不到能替代他们的人,其他人的办事能力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萧何不急不缓,他与刘邦述完职,听听往后的走势,对于高筑墙广积粮他是认可的,毕竟太快得天下也没那么多人去治,更别说魏倩还上强度。没错,像关中与安邑这种小农经济生活,对于汉初,都是上强度,基层治理者的水平与道德根本跟不上。
萧何看得很明白,如果天下像大梁那样,起码得人人读书识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然中层那帮人能利用这些东西把不识字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穷苦人给吃了,然后罪还在上层的朝庭。
萧何如果知道王莽,就会怼魏倩如今的思维做法是很像的,区别只是在于魏倩有汉的人才班子兜底,而王莽没有。
刘邦能认同魏倩是因为他就不是那个干活的人,他是那个得利者,他自然希望他在时他的国家富强,这关乎于他的功绩。因为他也是个急性子,他巴不得今年出兵明年得天下,而萧何太清楚了,过于能耐的人是没有同理心的,他看科举都笑了。
“大王为什么打完巴蜀就只放了两墨家人在那独掌权?既然有蜀锦有盐有林木,这地方为什么从官到吏不能全上自己的人?是不想吗?是嫌地盘多了吗?”
刘邦哑口无言,那当然是没人啊,墨家接手的是治理,驻守的兵是汉军,没兵就翻不起风浪,后面有事再解决就行。
萧何觉得是不是他让魏倩过得太顺了,帮她把大小事处理妥当,她才脑子里觉得汉营用人已经可以挑肥拣瘦了?还考过乡试才能当吏,一楼没建就想着建二楼,萧何都服了这两人了,魏倩十几岁不通世俗异想天开,刘邦这么大年龄了也跟着胡闹。
“哎,丞相莫要生气,我觉得魏相所言也并非异想天开,这是可行的,只是得看是个怎么办法,科举前期可以面向天下人,不论百家何人,或者汉营内部文人都行,不满意现有位置,考个头名,那位子不就上来了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