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龙津桥(1 / 2)

加入书签

天色微明,陆琼便到院子收好晒干的夏枯草,装了足足有两筐,搁到墙角放好,转身便去灶房起火烧饭。

早食吃的是稀粥,她还顺手带上几个鸡蛋在路上吃,毕竟牛车慢,要不是带着东西她就走路去了。

进城的车不少,一趟共要付十文,陆琼也爽快给了,倒是陆萱心疼钱。

陆琼见状安慰她:“这钱是必须要花的,省不了,日后进城摆摊了还不是天天要花二十文。”

不说这话还好,一解释陆萱更心疼,想到每日要花钱在路上,她就难受。

沿着乡道行驶一段路便见到高高城墙。南熏门被围得水泄不通,车夫把牛车停在城外等人来卸货,她们也从车上跳下来。

陆琼也是这回出门才知道,百姓跨州过府要去官府申请“公验”,商□□送货物还需交税,像她们这种普通百姓,则可以随意进出外城,也怪不得人人都说进城好。

随后她们也加入过城门的队伍,守门管例行检查,陆琼向他解释进城目的并给“过税”,便可通过城门。

陆琼自知是见过世面的,但在上元村待久了,来到汴京还是被这繁华盛景惊艳到。

陆萱就更不用说,眼睛瞪大,脸上写满了震撼二字,说话都不利索:“阿姐,这也太大了……这屋子好高,那座桥都比我们家院子宽。”

她这话可不夸张,这桥上两边摆满了摊位,中间还留着宽敞的大道,就是车队通行也能畅通无阻。

汴京人口稠密,水运便利,手工业和农业高度发达,城内商作也数不胜数,果子行、纱行、书行、铺翠作、漆作、香料行……

各式各样的摊位也聚了不少人,若不是还要卖药材,陆琼也想停下去凑热闹。

到了北巷便见着气派的建筑,外头金楠木高门上挂了大牌匾,用大漆描绘出“济世堂”三个大字。

与外观不同内里简洁隽秀,入门便能闻到一股浓郁草药香,安放着紫檀木雕花长柜,身穿青衣的学徒正在拨弄算盘记录账本,郎中则坐在右方诊桌前为患者把脉。

“右寸细而无力,肺经气分太虚……”

陆琼径直走向学徒,问他夏枯草价钱如何。

学徒放下手中的笔,走过来拨弄筐里的夏枯草,拿出一根看成色:“小娘子,今儿这夏枯草瞧着真不错,能多给一成。”

最终济世堂的学徒给了十一文一斤的价钱。陆琼背的竹筐里差不多有八斤,陆萱那筐也有六斤多,一共卖了一百六十五文。

并不算多,毕竟汴京人一日收入便有近百文,而她们这些药就采了好几日,不过也算是有了摆摊的起步资金。

这么想着,她心里也有些美,说不准盘铺子的事很快也能有着落。

城内最受欢迎的熟水是紫苏饮,就算是新来摆摊也能有不少食客光顾,毕竟夏日饮紫苏可是潮流,若是味道好那还能留住不少客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