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1小型化的末日地堡(1 / 2)

加入书签

随着绿色能源项目的顺利推进,第一个小型化的末日地堡也要正式开始规划建设。

果城提供了一个深约一百五十米,东西长约一百八十米,南北宽约一百米的废弃煤矿矿坑。

张博海将其设计成了一个长轴一百五十米,短轴八十米,高度一百米的椭圆柱体地堡结构。分为十二层,单层面积约九千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约一千人。

在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后,张博海迅速组建了一支专业素养极高的工程团队。这支团队汇聚了结构工程师、地质专家、机械工程师以及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他们各司其职,为将设计蓝图转化为现实而紧密协作。

工程伊始,首要任务便是对矿坑进行必要的预处理。由于矿坑历经多年废弃,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地质专家们运用先进的探测设备,对矿坑的四壁和底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扫描与评估,标记出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施工人员则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对这些区域进行加固处理,通过打入高强度的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方式,增强岩体的稳定性,为后续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地堡主体结构的建设是整个工程的核心。施工团队采用了先进的模块化建造技术,将地堡的各个部分分解为标准化的模块,在地面预制完成后,再吊运至矿坑内进行组装。为了确保地堡的坚固性,他们选用了高强度的特种钢材作为框架结构,这种钢材不仅具备出色的抗压和抗变形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部的冲击。

在搭建过程中,大型起重机的起重臂在矿坑内挥舞,精准地将一块块重达数吨的钢材模块吊运至指定位置。工人们则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在高空作业平台上进行焊接和螺栓紧固,将各个模块拼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随着一层又一层的结构逐渐成型,椭圆柱体地堡的轮廓在地底深处缓缓浮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