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丰年(1 / 2)
两日后。
姜同云在成安堂门口下了马车,对迎来的伙计问道:“我来取药,张大夫这会儿可在?”
“在的在的。”来招呼的恰好是前两日那个伙计。他热情地把姜同云迎入医馆内:“您的药都已经包好了。”
家里老爷子上了年纪,总有些小病小痛。所以这两年来,姜同云隔几日就要到成安堂取外祖父定期服用的滋补药剂。
来得多了,她对成安堂自然也熟门熟路。等查看过药包、签字付钱后,她又和长期给许敬铭看诊的张大夫商量了时间,约好过几日上门替老爷子扶脉调方子。
办完这些事,姜同云想起那天自己送来的溺水者,便又问了一句。
伙计一拍大腿:“您送来的那位公子啊,他昨天就被家里人接走啦。”
姜同云有些讶异:“走了?他身体已经无恙了?”
说起这位公子,伙计也是满脑袋疑问:“这可难说。听大夫们说,他脉象虚弱,恐寿数不长。可落了水以后却好得极快,也没患上风寒之类的病症,跟那些身子骨不好的病患一点也不一样。”
听到这里,姜同云也被勾起了好奇心:“是不是诊错脉象了?”
“应该不是。医馆里的几位老大夫都轮流去给那位公子诊过脉,总不能他们全都诊错了吧。”
说着,伙计已经将她引到柜台:“那位公子把自己的诊费都付清了,走前还特意叮嘱,让我们把姜姑娘垫付的银子还给您。”
姜同云回忆起当日救起那人时,对方那身质地讲究的衣料。又想到方才伙计说他是被家里人接走的,便觉不必再为那人忧心,于是示意同行的木樨拿回银子。
五两的散碎银子被装在一只素色布包里,木樨接过来简单扫了一眼,把布包收入袖中。
离开成安堂后,见时辰还早,姜同云便让柳四娘驾车往东市去。
老爷子今日中午出门赴宴去了,她不用特意赶回去吃饭,就打算去自家铺子里看一看。
因老爷子实在不通俗务,所以许老太太去世前就将家中几间店铺全数托付给了外孙女打理。按照老太太的意思,这些铺子都是给姜同云预备的嫁妆。至于许敬铭,姜同云管他衣食住行即可,不用多留银钱给他,省得全叫他散出去了。
老爷子对妻子的决定也非常赞成,于是这些店铺就全都归了姜同云所有。
柳四娘驾着车,很快就到了东市的粮米铺子前。
见是姜同云来,掌柜的连忙将她迎进后头雅间。
负责米铺生意的掌柜已经在许家铺子里做了二十多年,对粮米这行的生意非常熟悉。
姜同云翻看过账本,又问了几个问题,掌柜的一一作答。
“去岁年景好,江南一带的农田都是大丰收。加上边疆安定未起战乱,今年的粮价较之以往更低一些。”
闻言,姜同云提醒道:“我记得咱家铺子有规矩的,遇上丰年也不能过分压价。”
这是许老爷子提出来的,为了防止谷贱伤农。
掌柜的点头道:“姑娘放心,这我都记得。去岁至今,我们收粮的价格都是比同行高上半成左右的。”
姜同云合上账本,正准备起身辞别,忽然听见门外传来了问话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