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市价(2 / 2)
“知道了,爹。”
汪辰也记挂着找个正经活计好相看,顿时不好去看那闲客呼噜面条了。
爷孙一走,汪点书也上前帮着拾掇起闲客吃完的碗筷。
只汪木匠带来的小桌摆了菜篮子、生面团、酸菜浇头和家里头要典换的鸡蛋,闲客倒不好上桌了,因此有些怨言。
“明个儿你们再支摊子可得多摆两张桌,我们这儿空坐着端碗吃,叫亲朋好友的瞧见该嫌我们不讲究了。”
汪点书听罢有些为难,嗫嚅半晌没好意思说搬这桌凳进城如何不方便。
见状,瑛娘让陈氏上了手打汤浇头,过来把汪点书收好的碗筷放进盆中以备清洗,这才赶了他去给瑾娘和陈氏打下手,自己与闲客解释道:“我们家是头回做这面摊子,早间出门急,倒是忽略了这点,明个儿一定多置几张桌子方便客人。”
面条滋味好,闲客自然不与她为难,闻言点了点头,掏了铜板结过账便走了。
瑛娘索性不再搭手,悠哉哉在旁看了片刻,见那头陈氏和汪点书也做顺了手,便打算也去东市里头逛一逛。
“姐姐,三叔,三婶,我去看看哪家能有多的桌凳能借,碗若来不及洗便先放着,等带回家再一并洗。”
三人却是忙得没空与她多话,瑛娘偷着乐了乐,便转身往东市去了。
县城富户扎堆,东市这等“平民”之地却也不见冷清。
银楼、布行、茶馆、杂货、糕点、药铺、书肆、粮铺一应俱全,市尾近农集处还有中人屋舍、牛驴集市、铁匠铺子,一路逛来便是什么都能买到手。
汪木匠想高价典换了那琉璃珠,东市不太合时宜,索性假意逛了逛,便带着汪辰绕路去了富户扎堆的坊市寻求机会。
瑛娘一路走来也没碰着他二人,倒也乐得自在,一通逛下来,也算对当下民生市情有了浅薄了解。
丰县多是肥田沃土,城头粮价自然算不得高。
长粒饱满的大米只六百文就能买上一石,折合零散约摸只需五文一斤,带壳的麦一斤三文,磨了粉再售也只值价五文,番薯一文两斤,菽一文一斤,脱粒得来的麸更是贱价至一文五斤。
再看其他吃食,蛋一文一双,鸡五十文一只,鹅值当八十,猪肉肥瘦不论皆是十文一斤,猪板油最贵,一斤得二十,如此算来,一壶一百一十文的油、一小罐七十文的盐和八十文一斤的粗糖倒成了最是贵价儿的东西。
问过这些,瑛娘还打听了点心。
却知便是那糕点铺子里,点心一笼最差也卖到了八十!
除开这些糊嘴的,布料、笔墨价更高了。
书肆里头,一支普通的竹笔便卖到了一百文,再问一刀粗制的纸,需三百,一条普通的墨,需五百。
那杂役见瑛娘是个女子,没得那好脸色与她多道,再贵的却是不允她打听了。
不过书肆里头摆在面儿上的书册都是手抄本,墙面倒是挂了些不甚出彩的画作,凭英娘所见,这些画上的颜料都是最次的手制品,以她曾接触学习过的手工技艺完全能做得出来。
而布行里头,最为普通的麻布一匹一百九十文,棉布二百八十文。绢则分两类,一是棉绢,一匹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