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4关奉使2(1 / 2)

加入书签

司察司的小吏们行色匆匆,私下里,关宁的名字屡次被提及。

“若是知道关御笔奉命出使,那些朝臣怕是要跳脚了。”司察司的一位小太监低声议论道。

“跳脚又能如何?关御笔是陛下亲自提拔的人,他们说得再多,也不过是徒增笑柄。”另一人笑了笑,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屑。

“但江南不比其他地方,水路难走,地方势力又强,关御笔这趟怕是要费不少力气。”

“她是陛下的人,自然有陛下的算计,我们做下属的,只需尽力配合即可。”

这番话让议论的人纷纷噤声,继续埋头处理手中的事务。

天色刚刚泛亮,长安城的西市已然热闹起来。

街巷中的脚夫挑着粮担来来往往,步履匆匆,太仓院司农寺的衙役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司农寺内,一群小吏围着账簿忙碌,调拨粮草的主簿皱眉看着桌案上的统计表,眼中透着焦虑。

“含嘉仓今年的存粮不多,江南赈灾又急,边境刚运走的二十万石粮食,怎么补齐?”主簿将账簿摔在桌上,声音略显急躁。

一旁的老吏咳嗽了一声,不紧不慢道:“削俸禄的圣旨下了半年,太仓积攒了一些余粮,陛下刚下令从这里调拨,凑一凑数便够了。”

“太仓的粮草调拨手续繁琐,耽误了启程时间怎么办?”主簿忍不住抱怨。

“皇上亲自下旨,谁敢怠慢?”老吏笑了一声。

“太仓将粮全都赈出去了,官员的俸禄怎办?”一年轻小吏凑头问道,“如是有哪个地方出现灾情,这要如何是好?”

“慎言!”老吏严肃地撇了眼,“前几天不是刚给官员发了禄米,这禄米啊,都是半年一发。再等上几月等春稻收了,太仓就有粮了。”

小吏被凶地垂下了脑袋,还是规规矩矩地听完。

洛阳含嘉仓外,一队队人马正在将装好的粮草搬运至马车上,负责清点的仓部司官员站在一旁,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担粮食。

“这边担子少了一石,快点补回去!”他的声音在仓外回荡,几名工人手忙脚乱地调整重量,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听说赈灾奉使的名单还没定?”一个小吏压低声音问旁边的同伴,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

“估摸着还是老臣们轮流坐庄,哪能轮到什么新面孔?”另一个小吏低声道,“不过话说回来,这几日含嘉仓连夜出粮,太仓那边又在赶着调拨,看来皇上是下了决心。”

“只是不知道奉使人选会是谁。”

“听天由命吧,我们这些人做下属的,谁去都一样忙。”

“希望这粮可以送到灾民手里。”

含嘉仓外,天色渐晚,负责粮草调拨的队伍终于将最后一批粮食装车。

负责押运的军官松了口气,转身朝身后的官员抱拳道:“一切准备妥当,明日启程南下。”

“好。”那人点了点头,神色间却难掩疲惫,“这趟赈灾事关重大,务必万无一失。”

说罢,他转身离开,朝遥远新都望了一眼。

*

左相府书房内,几位亲信围着桌案议论纷纷。

“奉使的事,陛下一直没有透露风声,不太寻常。”李博坐在下座,目光微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