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5关奉使3(1 / 2)

加入书签

长安城外的码头一片繁忙景象。

赈灾粮船只一字排开,岸边堆满了粮袋,工人一一搬运上船。

太阳初升,薄雾尚未散尽,晨光洒在河面上,泛起点点金光。

人声鼎沸之中,车轮辘辘、人力喊声、脚步匆匆,所有的一切都在为这次赈灾出行而忙碌着。

关宁站在码头一侧,目光平静地望着那些挥汗如雨的船工。身着御笔制袍的她,庄严中透着冷静。

她并未多言,只是偶尔抬手示意负责搬运的官吏注意分配力量,将粮袋尽可能码放得更稳妥些。

赵怀书则站在稍远处,与随行的官员核对装船细节。

他手持文书,眉眼间一片清冷,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

“这两船的粮食先安排在最前面,明日开船后,河道可能会稍有阻滞,需确保分布均匀。”赵怀书低声吩咐道,随后转头问道,“所有押运的士兵都清点过了吗?”

负责的属官连忙点头:“已经清点过三遍,粮袋编号也已核实,不会有误。”

关宁的视线从赵怀书身上掠过,落在搬运粮袋的百姓身上。

百姓们大多衣着朴素,步履匆匆,偶有几人抬头看向她,眼神中带着几分敬畏与不安。

她心中一动,向身旁的属官道:“这些人都是自愿帮忙的吗?”

属官点头答道:“是的,关大人。他们说,江南灾民受苦,他们这些有力气的不能袖手旁观,便自愿前来帮忙。如今正过了农忙时节,不影响家里生计。”

关宁听闻,神情微微柔和,向那些百姓轻轻颔首以示谢意。

吩咐小吏茶水后勤要做好,勿要让百姓寒心,小吏连连点头。

她随后将视线移回船队,确认了一遍粮袋的装船进度。

码头上方的高坡上,几名身着深色官服的文臣正围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

这些人中,有仓部司、司农寺的官员,也有路过的朝中小吏。

“这次赈灾船队倒是浩浩荡荡,看来朝廷对江南的水患真是下了决心。”其中一人捻着胡须低声说道。

另一人却轻哼一声,道:“话虽如此,可听说这次奉使是位女子。你们说,她真能担此重任?”

“嘘,这话可不能乱说!那可是皇上亲点的人。”胡须官员连忙制止,左右张望了一下,压低声音道,“不管如何,只盼这一路顺利,江南百姓能早日安稳下来才好。”

随着最后一袋粮食被搬上船,赵怀书朝关宁走来,轻声道:“一切准备妥当,可以启程了。”

关宁微微颔首,最后环视一遍码头:“确保所有账目、物资都记录在册了吗?”

赵怀书点头:“你放心,凡是经过手的东西,都有清单备份。”

关宁不再多言,转身登船。

船工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向着这位年轻的女奉使躬身行礼,神情中多了一份敬佩与期待。

赵怀书紧随其后,一行人陆续登船,船队的号角声响起。

随着船工们的喊号,木桨划水的声音此起彼伏,载满粮食的船只开始缓缓驶离码头。

船队缓缓驶离码头,挂着皇旗的船只列成整齐的队伍,在江面上犹如一条巨龙般蜿蜒前行。

风卷起帆布的猎猎声,船身在水波中轻轻摇动,岸边的人群渐渐被抛在身后。

关宁站在船头,眼望着远去的长安,城楼在薄雾中逐渐模糊,最终被茫茫天际吞没。

江风拂过她的面颊,带着微凉的湿意。身旁的赵怀书负手而立,目光低垂,似乎也在凝望着远去的京城。

“赵大人是第一次离开长安?”关宁淡淡问道,语气轻松,似是在随口闲聊。

赵怀书闻言轻轻摇头:“不是第一次,但这次与以往不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