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第49章(1 / 2)
战争的硝烟终于散去,可这片土地却满目疮痍,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伤痕累累。
李世瑞深知,解决流民的生计问题是重建的关键。
于是,一道设立工坊的命令下达,旨在为那些因战争流离失所的流民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消息一经传出,各地流民纷纷扶老携幼,朝着工坊的方向赶来。
他们眼神中既有对未知的迷茫,又带着一丝对新生活的期盼。
工坊的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工匠们日夜赶工,搭建起一座座宽敞的工棚。很快,工坊便初具规模。工坊内,各类工种有序分布。
铁匠铺里,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铁匠们黝黑的脸庞。风箱呼呼作响,将火焰吹得愈发旺盛。
纺织女工们的区域则是另一番景象。织机整齐排列,女工们手指灵活地在丝线间穿梭。年轻的女工们轻声交谈着,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笑声,为这略显沉闷的工坊增添了几分活力。
一时间,工坊内机器轰鸣,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独特的劳动之歌。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给这片曾经死寂的土地带来了久违的生机。百姓们有了工作,生活渐渐有了盼头,街头巷尾也开始有了些许欢声笑语。
然而,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工坊的运营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可由于战争的破坏,交通瘫痪,物资运输极为困难。木材、铁矿等原材料供应时常短缺,导致工坊不得不时常停工待料。木匠们只能无奈地放下手中的工具,铁匠们望着熄灭的炉火叹气,女工们对着空荡荡的织机发愁。
不仅如此,工坊的资金也出现了问题。
重建工作开销巨大,朝廷的拨款有限,工坊的盈利又尚未稳定,资金链随时面临断裂的风险。
李世瑞四处奔走,寻求富商们的资助,可富商们大多因战争损失惨重,自身难保,即便有心相助,也是力不从心。
更棘手的是,部分保守势力对新政极为不满。他们认为工坊的设立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让流民们聚集在一起,容易滋生事端。于是,在暗地里散布谣言,蛊惑人心。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开始对工坊产生疑虑,甚至有部分流民在谣言的影响下,想要离开工坊。
面对这重重困难,李世瑞没有丝毫退缩。他亲自带领工匠们抢修道路,组织人力开辟新的运输路线,确保原材料的供应。
同时,他还积极与周边城镇开展贸易往来,用工坊生产的特色产品换取急需的物资和资金。
对于保守势力的阻挠,李世瑞一方面加强对工坊的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工坊秩序井然;另一方面,他深入民间,向百姓们耐心解释新政的意义和好处,用事实戳穿谣言。他还组织百姓参观工坊,让他们亲眼看到工坊为生活带来的改变。
在李世瑞的努力下,工坊逐渐克服了重重困难,走上了正轨。
一日,李世瑞处理完工坊事务,回到府邸。他坐在书房中,眉头紧锁,审阅着各地上报的重建情况。这时,魏北辰匆匆走进书房,手中拿着一封密信,神色焦急:“世瑞,你看看这个。”
李世瑞接过密信,只见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内容却让他大惊失色。信是陈朝发往北狄的,上面详细地透露了陈朝北疆的兵力部署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机密。“这……这是从何处得来的?”李世瑞抬起头,看向魏北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