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应诉(2 / 2)
这番话不是疑问,而是略带辛辣的讽刺陈述。
御史大夫池浚为平康帝秦哲的心腹,针对靖王的这桩案件,平康帝为了让御史台专权查办,而非三法司会审,于是特意在案发前支开了大理寺卿燕序齐,任命他为“巡察录囚使”,南下部分州县开展公务,特意在案发前督促刑部尚书万鹤立处理全国滞积的覆奏案件,从而剥夺了三法司中二司的长官参与此案的权力。
平康帝目的很明显,他就是要如法炮制齐王谋反一案,借公正查案的虚假之名,行推刃手足之实。
朝中不披露详细案情,又将风声通过邸报放出,涉案人一方寻求对策定如盲人摸象一般艰难。
皇权不会以败者一方的面目介入一桩案件,不管它的手段有多专横,有多肮脏,有多么违背公正,它最终都会达成目的。
平康帝想要靖王死,且死得罪有应得。
所以,此案可谓毫无胜算。
唐颂和独孤上野两人均未回答,池浚又道:“我们这行当,还流行有一句俗话,看活不看死。恕草民冒昧不恭,此案败迹如此明显,靖王殿下如那病入膏肓之人,已经被判了死刑。”
“我若接这案子,便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事后休想在这个行业立足,涉入过深,到头来可能命都难保住。恕草民无礼,我不能接手此案。”
他说完,起身行礼。唐颂端杯抿茶,透过杯沿对上他的目光,开口道:“卓讼师有后顾之忧,可以理解。但你只是考虑到了一种结果,不知卓讼师可否想过,假如说,我是说假如,假如赢下这场官司,它会在你所在的这个行当里引起何等巨变?”
卓弈一礼完毕,直起身下视唐颂道:“唐司长应知,在这个行当里生存,唯有据实,没有假如。”
“那么请卓讼师回答本人一个问题,”唐颂放下茶盅,抬眼视向他,似笑非笑的问:“卓讼师拒绝代理此案,究竟是因为案情败迹明显,还是因为畏惧皇权?”
繁华的长安街道上人语喧嚣,卓弈耳边却忽然静了,他眯眼审视面前之人,她唇边的笑意浅淡却长久。
静中,只闻她说:“若是因为畏惧皇权,靖王一方明显无理。若是代理此案应诉,卓讼师,也许你会发现靖王是明显有理的一方。”
“卓讼师出身寒门,三届拔萃科科考均落榜,遂放弃入仕,跨入讼师这个行当,想必是有遗憾的,也许此案是卓讼师的一个契机。”
什么契机?
科考弃子于朝堂上翻转局势,玩转条格的契机。而拔萃科录取的学子为官后从事的公务与立法相关。
唐颂此言有深意,也颇有雅讽之意,她竟然调查过他的背景。
她说着,笑嗤了一声,“我也听说过关于你们行当里的一个俗语:有的讼师一生只需打一场官司,打赢了,便可一生于行当内立足不倒。”
这类官司必需是个议论颇多,关注极广,影响极深的官司,做重要的一点,它必需是场败迹明显,由无理翻转为有理的官司,因为普天下众生的眼睛都在期待见证这个过程。
功成名就与身败名裂之间仅有一步之遥,野心难填之人难以拒绝诱惑,明知“歧途”,仍要误入。
卓弈等唐颂话落后看向了独孤上野,对方正摇头吹着茶气,笑得意味深长,“别着急忙慌走,我瞧咱们还有的聊。”
卓弈又看向唐颂,她视着他敛了笑,指尖沿着她的杯口划了一周,“我相信卓讼师你有别出心裁之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