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41拷鞫(2 / 2)

加入书签

“谭雁举,你到底什么意思?”萧羽质问,“你把话说明白,我回答你。”

谭翔似笑非笑,与他对视片刻后道:“我是说,御史台审理靖王一案时,池浚询问靖王的一句话,不知你是否留意到了?我听来觉得很不对劲。”

萧羽微微眯眼凝视他,沉默了须臾,试探般的问道:“你也察觉到了?”

谭翔眼眸微亮,颔首道:“萧泓然,你相信我么?”

萧羽垂眼凝思半晌,又抬眼道:“相信。”

凭他谭雁举出身丰州天德军,曾是大秦的戍边将士。

谭翔靠在窗边向外看了眼,确认周边无人后,回眼看向他,“御史大夫池浚审问靖王时,提到了长安门禁上的官员,你觉得他是有意,还是无意?”

池浚的原话是“也许长安某个城门的官吏也同靖王有暗中苟合的行径”。

萧羽也向窗外看了眼,摇头说:“暂时还不能确定,但是在我听来确实不对劲。”

谭翔颔首,神色开始变得严肃,“顺永三十年秋,甘州高寨烽堠烽帅唐颂奉旨入京谋职,参与兵部武选,她的解状上记载,为其保荐的五位京官分别是金吾卫上将军宋白群,金吾卫翊府中郎将陈宵意,左右监门卫将军林策,金光门武侯铺铺长郑吟秋,兵部职方员外郎狄述。”(此处情节见11章)

“武选时,有权翻阅候选官员解状的兵部官员只有尚书乔盛还有你我二人。”萧羽接上他的思路分析,“乔盛已经辞官,与朝中之事再无干系,所以,眼下只有你我二人知晓此事。”

谭翔皱眉道:“当时我问过咱们部的狄述,他是出于热心帮忙,为唐颂做了保荐官(此处情节见11章末尾),那么其他四人,是出于什么目的保荐唐颂的?当时我就觉得奇怪。”

其他四人便是宋白群、陈宵意、林策以及郑吟秋。

萧羽挑明他的话,“他们八成是秦戎钺的人。”

谭翔嗤笑一声问:“什么时候猜到的?”

“当时就猜到了。”萧羽也皱了眉道:“假设咱们的猜测成立,而池浚的话有意,那么就说明……”

谭翔与他异口同声的道:“那么就说明,唐颂的解状被泄露了,咱们兵部有御史台一方的眼线。”

“说不清是什么感觉?”萧羽面色凝重不解,“眼下朝中的局势似乎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许多。”

“咱们得查出这个眼线是谁?”谭翔一边思忖,一边咬唇说:“此人能够接触到兵部的牒文,官级不会低于四品,谁知他还会不会窃取兵部其他方面的机密?管他是御史台一派还是太极宫一方的人,不能再放任下去了,我是真的膈应这种被人监视掌控的感觉。”

萧羽再次看向窗外,那天色又阴沉了几分。

“萧尚书,针对靖王第一次推问的证词,您可有更改?”

此时萧羽已身处靖王一案二次推问的正堂中,他回过神抬眸,视着问话的池浚道:“无。”

池浚又依次向诸牧监大监江陌和泾阳马场闲厩使曹阳发出询问,他们两人也保留自己的初次证言。

接着,御史台请出负责取会的中书省长官,即中书令段浔。池浚对他道:“请段学士公示取会结果。”

段浔向平康帝行一礼,再向靖王行一礼,然后同池浚对接,他的话语很简短:“经中书省查证,御史台提供的证据无误。”

池浚听后,看向靖王道:“殿下罪状分明,您可认罪?”

罪状分明。

这是一条完美的证据链条,截止目前,四人证言,三份证物,相互紧密扣合,指证了靖王的罪行。

在堂外听起来,靖王的声音不大,很平静,即刻就给了回复。

“不认。”

靖王不认罪,御史台唯有继续往下推进审案进度,池浚面向平康帝请示道:“靖王一案二次推问保留初次推问结果,请陛下明确三次推问时间。”

平康帝起身离席,边走边下旨:“次日,卯正。”

靖王离开前,被上了手铐和脚镣,因为他面对指控,未能有所辩白。链条之间相互碰撞,链条与地砖之间相互摩擦,它们锁住了靖王的尊严,羞辱它,然后喧嚷出来,广而告之。

猎物落进了陷阱中,兽夹咬住了他的肢体,接下来呢?他一旦挣扎,就是血肉模糊,疼痛彻骨的下场吧。

“秦戎钺!”

唐颂反应过来,下阶追向他。他偏头向身边的狱吏说了什么,他们向她走过来,阻止她的靠近。

雨下得大了,雨声中混杂着风声,像是在暴虐的嘶吼,它们侵吞了他的背影。

卓弈撑伞走近,为她挡雨,“三次推问的时间安排得这样紧密,草民瞧着,他们是急不可耐了。三次推问时,如若他们仍不给靖王殿下辩白的机会,唐司长,您应当知道会发生什么吧?”

唐颂握紧刀柄,向雨中迈步,“知道。”

????

“靖王殿下,您可认罪?”

秦衍抬眸,看向上首。

雷声低鸣,电闪幽冥,堂上判官们衣冠楚楚,看起来却是牛头马面样态。他们口述公正,手中的锁链已经迫不及待的套于他的颈上,准备宣告他的死期将至。

“不认。”

靖王在三次推问时,仍旧否认他的罪行。

平康帝凝视靖王,靖王正要举杯抿茶,他举止悠闲,仿佛不受那副手铐重量的拖拽,既然能提的起精钢锻造的横刀,手铐对于他来说大概是举重若轻般的存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