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2第32章(1 / 2)

加入书签

如今的朝堂上,居然也正在谈论徐知薇。

礼部尚书呈上了今年科举男女考生各自位列前十的文章,久病初愈的咸煜帝今日精神颇佳,将文章交给朝臣各自传阅。起初只是群臣各自评点生员们的文笔、观点,但朝堂上的气氛却逐渐愈加紧张,很快,话题转向了更为敏感的问题??即如何管理大夏的商业活动以及如何应对北蛮的威胁。

“近年来,北蛮已多次滋扰,朝廷虽已采取军事行动,但始终未能彻底根治。”有位名为杜景的言官提出,“我们不应只依赖武力,商业手段也应当成为治国平蛮的重要手段。只要能打破蛮族的封闭圈子,将他们引入到我们中原的市场之中,逐渐培养他们对我朝的依赖感,平定边疆或许能有新的突破。”

这番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另一位大臣的反驳,“杜大人所言有理,但商道若过于强大,如何能保证不造成商人对朝廷的操控?朝廷如何确保这股商业力量不被某些权贵或北蛮所利用?商业力量膨胀后,朝廷的治理结构是否还能维持?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丧失了国家的根基。”

双方争论不休,气氛愈加激烈。

咸煜帝一直久闭的眼睛突然睁开,望向此时默立在一边的太子。

自从咸煜帝在三年前中风病倒后,便让太子于上朝时侍立一边,摆出一副太子监国的样子,但又在数月后让秦王也列席朝堂,似乎是在制衡,又似乎只是要历练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

太子看到父亲的颜色,立刻恭敬开口道:“诸位大人讨论边境、讨论商道,似乎都未曾考虑到一个问题??我大夏的根基到底是什么?如果过度依赖商道,未免让国家的治理陷入混乱。你们可曾考虑过,在商人的强势下,朝廷的权威会否受到威胁?倘若商人为了利润,不惜挑战我朝的法度,最终谁来保证我们的国家安全与安定?”

太子的的观点立刻得到了部分大臣的赞同。

然而大夏的根基到底是什么?太子没有给出答案,朝臣也没有给出答案。

于是立刻有一些声音不甘示弱,尤其是那些与商道利益关系密切的大臣。“若朝廷继续加以束缚,商道的活力何在?大夏的盛世可否在日后继续繁荣?”一位年轻的中书舍人提出。

“若我们放任商道不管,如何能让经济繁荣?如何才能够遏制外部势力对我们的侵扰?”他的观点马上便遭遇驳斥。

一直默不作声的咸煜帝,似乎随意将手中的一份考卷扔到礼部尚书的脚下,只说了一个字:

“读??”

礼部尚书连忙拾起考卷,这篇文章前面大略论述了大夏当前的局势,虽然表面繁盛,但因多年缺雨,粮产不丰,民怨四起。而北蛮同样遭遇旱情,多方侵扰,即掠即走,边境军民苦不堪言,人心思变。

众人随意听着,感觉又是一篇“盛世危言”风格的文章,估计是某个生员为了靠标新立异博个功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