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7再入囚笼(1 / 2)

加入书签

过了一会儿,赵梅洗了个苹果递到李同仁书桌旁,彼时他正靠在椅子上看报纸。

赵梅搬了小板凳和一叵罗玉米进来,她一边搓玉米,一边抬头仰望李同仁,说:“老李啊,能不能给老二琢磨琢磨,帮他找个活儿干,他有活儿干才能带着老三出去啊。”

“别提老三,要不是因为你妹夫,我们老三能疯吗?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突然之间就疯了?”李同仁一想起这事儿就气不打一处来。

当初他还在部队,李斌十四五岁正青春叛逆期,对什么都好奇,他喜欢车,可全家唯一能碰车的人就是三姨夫牛战,因为他是礼帽厂的司机。

牛战是一个爱喝酒、爱吹牛的男人,他知道李斌喜欢车,就总喜欢撺掇他。

就这样,一个爱逗摆,一个胆子大,牛战就拉着李斌开车去了山西,结果就出事儿了。

赵梅一提这事儿就理亏,只能卑微地低头干活。

李同仁把所有罪责推给别人,俨然一个看似无上权威、所有人都要围着他转的大家长,实则不闻不问、又要随意指责任何人的吸食者。他很矛盾,一面塑造自己超人,一面塑造自己废物,谈权力他展现自己能干,谈办事他就把事情往外推。

“还有!你平日里能不能把他管严一点儿?天天惯着,都让你给惯坏了。”李同仁理所应当地认为赵梅大错特错。

“是是是,我惯的,我惯的是因为我管了,你管了吗?这四个孩子你一个都没管,整天就知道埋怨。”赵梅心有怨气,难得反驳了回去。

李同仁在家庭中总是堂而皇之地缺席,以前在部队没办法,赵梅理解他出去保家卫国;可转业回来后他也从来不管几个孩子。

其实李同仁和赵梅结婚三十年,真正朝夕相处的时间不足三年。

刚退伍回来时,李同仁心情不好,赵梅理解他,包容他,事事都让着他,对于一个生活在底层农村的、没文化、没收入的女人来说,男人就是她的天,于是她天真的以为事事退让能使家庭美满。

可李同仁见赵梅好说话,便把所有的不顺遂都强加在赵梅身上,母亲早亡是赵梅没伺候好,八个幺儿四个早亡是赵梅只会生不会养,活下来这四个学习不好是赵梅没文化不会教。

他天然的认为,赵梅不必被看见,也不配被看见,真是浑然天成的傲慢啊。

赵梅用退让换来的“美满”没有让李同仁满意,相反,换来的是他越来越猛烈的踩踏,以及越来越冷漠的蔑视。可这样一个人,却对同事、邻居、找他解决问题的乡亲等所有的外人都和蔼可亲,极力塑造自己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

李同仁放下报纸,像大爷一样靠在椅背上,高高在上地说:“我没管?你们的钱、粮票都哪儿来的?我没管吗?你就在家带这四个孩子,你看看你带成什么样儿了?”

“我带成什么样儿?”

“这四个孩子是不是都平平安安长大了?”

“这些年不是动乱就是饥荒,我一个女人拉着刚会走的老大,自己在炕上血淋淋的生老三,你管过吗?你爸妈管过吗?生了这个老二哪儿养得活?连米汤都熬不出来,我只能把他给送人了。后来有了老三老四,我拖着大的拽着小的,硬生生的扛啊,饿得我们娘几个实在不行了哟...我就把孩子们捆在炕头儿,去地里拔还没长起来的菜,偷偷拿到集上换钱。”

“去的时候我饿得头晕眼花,薅两片菜叶子就往嘴里塞;回来的时候我只敢低头往前走,生怕一停下就晕死过去。”

“那时候我老爷们儿在哪儿呢?啊?你在哪儿呢?”赵梅满脸苦涩,伸着脖子给他喊回去,搓玉米的手止不住地颤抖。

李同仁感到不耐烦,觉得这是每个女人理所应当的事,因而不爱听这些抱怨,他烦道:“别天天跟我扯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那时候我回得来吗?我能做得了主?我回来以后不就成了这家里的长期饭票儿了吗?怎么着?你还不满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