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回(2 / 2)
法海解释道:“此句出自《金刚经》第三十二品,佛教祖师释迦牟尼在树下与须菩提的对话。若你能粗浅悟得,便不会陷于此无谓之内耗。”
“如何说?”刘贤求知若渴。
法海毕竟是深寺住持,讲经对他来说信手拈来。
他向刘贤弘法:“你的身心、内外感受到的一切现象便是‘法’,而‘有为’即是由因缘构成。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事物,不过都是暂时的、不真实的,如同梦幻泡影一触即破。因消失了,缘便会灭。
“比如,我给你泡的这一壶茶,没有火烧的热水,茶叶便泡不开,茶水里也不会有茶的香味;即使有火烧的热水,它被泡开了,但放置长久没人饮用,它就挥散至空气中,只留下干燥的叶子。这便是它本身的短暂性,可朽坏性。
“宇宙万物的一切也相同,短暂、虚幻、变化无常。你与小青之间的事,也是同样的道理。你为他感到心烦、焦躁、难受,因他当下做的事达不到你所期望的程度,所以你的情绪为此起了相应的变化。
“你的感情和你期望的程度在当下真实存在,但同样也短暂而虚幻,随着时间而变化。所以说,当你放弃以你自己本身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你便会发现无论外界的因如何改变,你内心的果都始终如一。”
法海的声音柔和而富有磁性,话语简单而涵义深刻,令刘贤不由听得痴了。之前他还当和尚罗里吧嗦,但现在细细聆听,确实是诲人至深的人生哲学。虽然他没完全悟透,却也瞬间清明,心烦的感觉散去不少。
和尚这一开口,吸引了旁边对佛学感兴趣的街坊。
安家茶铺变作了临时的佛堂,几个人坐在那里认真听讲。倒不只是因为和尚声音好听,而是他确实所言有物。
末了,刘贤对法海感激涕零,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得到了升华,再不会为与小青相亲失败这件事而郁结。他看着和尚就像是看着明灯,眼里都有了光。
他拉着和尚的手,说得恳切:“宜年师父,您有如此造诣,竟还隐于闹市,此等修行之心令人敬佩!如果我提出想要拜您为师,日日倾听您的教诲,会不会太过于冒昧?”
确实是很冒昧。
之前也有街坊提出要拜他为师,法海通通回绝。街坊大多是一些年纪较大的阿叔阿婶,目不识丁,听听经法可以,认真修学是不可行。
不过刘贤一个学武的青年捕快,读过书不用说,还能定下心听经,确实是一个好苗子,让法海颇为欣赏。
“过誉,是刘捕快悟性好。收徒之事,宜年不敢当。”法海当即拒绝了拜师请求,但也鼓励他继续求学,“若是刘捕快您不嫌弃,宜年抄有经书几卷,可赠与学习。往后有不解之处,你我可交流探讨。”
“快别叫我刘捕快,师父您叫我阿贤即可。”
说罢,他便领着刘捕快去了安家院子里,他回屋拿出自己抄录的一卷经书,赠与刘贤。
平日闲时,他找不到小青所在,会教安宁和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