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2镇上摆摊(2 / 2)

加入书签

“往年春市光摊位钱就要二钱银子,”中人在一旁打着算盘,“今年县老爷要办河灯会,要涨到三钱。”

镇东市集的青砖墙上,歪歪扭扭贴着春市告示。穿灰布褂子的衙役正拿浆糊刷新的价目,林小满数着手指头算账的声音淹没在货郎的铜锣声里。

“虽赚得少些,也还是能赚的。”沈青山安慰道,“支出方面是多了不少,不过摊子是个相对稳定的地点,比较容易吸引回头客。再者既是举办河灯会,人流应该少不了。”

正式摆摊之前,他让王氏去村里收购了一筐新鲜鸡蛋,亲自调制香料,煮出一锅香气四溢的茶叶蛋。那茶叶蛋色泽棕红,蛋壳上布满细密的裂纹,仿佛是大地的纹路,内里蛋黄酥软,蛋白浸润了茶香与香料的味道,令人垂涎欲滴。林小满打算将这些茶叶蛋摆在摊子旁,既能招揽顾客,又能为砂锅增添几分诱人的香气。

初十这天,天还未亮,林家的院子里便已忙碌起来。三口大铁锅架在临时搭起的灶台上,炭火熊熊,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王家的大儿媳何氏在林小满指点下手持铁勺,正专心搅动着锅中的骨头汤。那汤色乳白,油花在汤面上缓缓聚拢,形成一圈圈金色的环纹。

王家的二儿媳林氏蹲在储水缸旁,动作麻利地淘洗着。她的青布袖口用红绳紧紧扎起,显得干练利落。隔壁的张大娘也早早赶来,送来一筐洗净的白菜,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显得格外新鲜。整个院子里热气蒸腾,香气四溢。

“青山哥试试咸淡。”林小满拿小勺子舀起一勺汤,蒸腾的热气模糊了两人之间的方寸距离。沈青山就着小哥儿的手抿了一口,滚烫的汤汁滑过喉咙,混着菌菇的鲜和筒骨的醇,烫得心跳都漏了半拍。篱笆墙外传来王铁柱和崔三娘拌嘴的声音,说要拿麻布做招牌,崔三娘嚷嚷着“林记砂锅”四个字不够喜庆。

将所有食材一一整理妥当后,沈青山与王铁柱各自推着一辆满载的手推车,缓缓向镇上的东市进发。昨日,他们已在镇子的一隅租下了一间小仓库,位置便利,距离他们即将摆摊的地方不远,每月租金仅为五百文。这间仓库虽不大,却足以容纳他们的锅炉及其他杂物,省去了每日搬运的麻烦。

抵达东市时,已有多家摊子摆开阵势,其中不乏新面孔。沈青山与王铁柱迅速将摊位布置妥当,不一会儿,便有熟识的顾客认出了他们,开始陆续有人在他们摊前排队等候。

然而,东市上并非只有他们一家售卖砂锅粉的摊子。另一家摊主显然模仿了他们的经营模式,也在不远处摆起了摊。尽管两家摊位相距不远,但林小满并未过多关注。他深知,一旦某种商品热销,必然会有众多跟风者涌现,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常态。

林小满对自己的汤底配方和腌肉技艺充满信心,他相信这些独特的味道是他人难以模仿的。而他们的价格与竞争者相差无几,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模仿者终究无法撼动他们的生意根基。

王铁柱对此却感到不悦,他愤愤不平地抱怨道:“这些人真是讨厌,跟苍蝇似的,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学样。”

随着日头渐升,“林记砂锅”前的人流愈发密集,熙熙攘攘的队伍形成一道独特的市井风景。不少排队的食客耐不住饥饿,顺手从摊位上买上一两个茶叶蛋,剥开蛋壳,那深褐色的纹路如大理石般精美,蛋香与茶香交织,入口醇厚,回味悠长。吃过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这林家小哥儿的手艺,真是绝了!”一位满脸络腮胡的汉子一边排队,一边与身旁的陌生人搭话,语气中满是赞叹,“我今早尝了那边摊子的砂锅面条,面条煮得太过软烂,汤底寡淡无味,连肉也腌得不够入味,总带着一股腥气。跟之前在集市上吃过的这小哥儿的砂锅粉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旁边一位穿着粗布短衫的中年男子点头附和:“那家人不过是看这小哥儿的生意红火,想分一杯羹,可惜学艺不精。这砂锅粉的精髓,全在这锅汤里。林家小哥儿的秘制香料,一勺下去,整锅粉都活了,那香味儿,真是勾魂!”

正说着,张秀才刚转过市集拐角,便被砂锅掀盖的香气牢牢吸引。砂锅中的白汽袅袅升起,腊肠的红亮油花在汤面上浮沉,香气四溢。张秀才扶了扶头上略显歪斜的方巾,喉结不由自主地滚动了几下,仿佛已经尝到了那令人垂涎涎的美味。

“张秀才来了,请找个位置坐下吧,这次还是要加腊肠的吗?”林小满抬头,一眼认出了这位常客,嘴角含笑,语气亲切。他对张秀才印象深刻,毕竟当初摆摊时,张秀才可是第一个大胆尝试他砂锅粉的客人,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秀才。

“对,多加二两腊肠。”张秀才爽快地答道,眼中满是期待。他早已习惯了这砂锅粉的独特风味,尤其是那腊肠,肥而不腻,咸香适口,每次必点。

林小满应声点头,手脚麻利地开始准备。砂锅在火上咕嘟作响,汤汁翻滚,腊肠的香气与汤汁的浓郁完美融合,令人食指大动。张秀才坐在一旁,目光紧紧盯着那口砂锅,仿佛已经迫不及待要品尝这人间美味。

周围的食客见状,纷纷低声议论:“瞧,连张秀才都这么爱吃这小哥儿的砂锅粉。”滚烫的砂锅刚搁上木桌,腊肠肥肉透得像薄琉璃。秀才举着筷子尖戳了戳,油汁“噗”地沁进汤里,搅碎了一锅霞光。他吹了三次才敢入口,烫得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