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腊肠订单(2 / 2)
此时,日头尚高,年轻的小伙子们正是血气方刚、敢闯敢拼的年纪。他们领了沈青山的差遣,毫不迟疑,纷纷走上街头巷尾,打听县中各处酒楼、食肆的详情。他们脚步轻快,穿行于茶坊酒肆之间,不辞辛劳,仔细探听各家店铺所卖的食物、位置及规模。日影西斜时,众人陆续返回客栈,脸上带着疲色,却也透着几分兴奋。
待到天色渐暗,屋内灯火初上,众人齐聚一堂,围着沈青山,将自己探得的消息一一禀报。有人言某酒楼菜肴精美,客似云来;有人报某食肆位置极佳,客流不绝。众人各抒己见,沈青山则凝神静听,不时提笔在纸上圈点记录。
夜渐深,屋内却灯火通明。沈青山根据众人所报,仔细筛选,列出了一份有可能收购他们带来的腊肠等物的酒楼、食肆名单。他心中已有计较,预备翌日便按图索骥,逐一拜访这些店铺,亲自上门推荐自家货物,争取他们的订单,不负此行。
第二日破晓,沈青山早早收拾妥当,携着几盒精心包好的礼品,带着一行人前往县衙。虽说此行未能得见县太爷及师爷的真容,但礼数周到,也算全了人情。
礼送毕,沈青山率众出发,前往城中大大小小的酒楼、食肆。起初,随行的年轻人显得颇为拘谨,手脚放不开,连话也不敢大声说,更不敢正视他人。沈青山看在眼里,微微一笑,便与王铁柱一同亲自示范,如何与店家攀谈,如何展示货品。
村西头的李同树,素来胆大心细,看了几次沈青山的示范后,心中渐渐有了底气。他略一思忖,便自告奋勇道:“沈大哥,我看明白了,且让我去试试吧。”
沈青山见他信心十足,点头赞赏:“好,同树哥,那就劳烦你打个头阵。”
李同树深吸一口气,仿佛给自己鼓劲一般,接过腊肠与粉条,迈步进了食肆。然而,不多时他便垂头丧气地走了出来,神情颇为失落,显是未谈妥生意。众人尚未及安慰,李同树已振作精神,向沈青山讨了几家食肆的地址,独自又出发了。
众人见状,心中感慨,亦纷纷鼓起勇气,各自讨要了几家食肆的地址,分散开来,各自去历练闯荡。一时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虽初经世故,但皆怀揣梦想,欲在这纷繁市井中搏一番作为。
这一日,众人虽多有碰壁,然亦有不少收获,心中渐悟沈青山所言:欲见世面,欲赚大钱,终须靠自己本事,方能不虚此行。
临安县与清河镇相去不远,镇上林记砂锅的腊肠与粉条颇有些名声,远近乡民大多知晓。故此今日接下的订单不少,沈青山手持笔墨,一一将各单详情记于纸上。他心中有数,待回村之后,再与众人结算银钱,分毫不差。
其中有些小单子,因货量充足,当场便完成了交割,银货两清。至于那些稍大的单子,则需店铺派遣伙计带着他们特制的条子前往清河村取货。而那些动辄上百斤的订单,按规矩由他们安排人手送货。这些细节早早在契约中写明,双方均无异议。
然而,期间出了一桩小事。有个年轻人经不住买家再三恳求,私自将几斤腊肠以低于市价卖出。此事被沈青山察觉,立时将他叫到跟前,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番。沈青山再三叮嘱,货品定价须得统一,岂能随意更动?那年轻人自知理亏,满脸通红,垂首无言。他心中明白,差价需得自己补上乃是天经地义,怨不得旁人。其他人见此情景,也暗自警醒,将沈青山立下的规矩深深刻在心中,不敢再有丝毫懈怠。
那被批评的年轻人心中懊悔,默默告诫自己,下不为例,否则此行岂不白费功夫?众人见此,愈发谨言慎行,生怕一不小心步了后尘,自讨没趣。
众人在临安县待了两日,把大大小小的酒楼食肆都跑了个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