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番外四?物理奥赛得奖之后(1 / 2)
专访第43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第一名得主:天才少年背后的故事
采访人:《科学之光》记者李明?
受访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第一名得主顾梓聿
记者:首先,恭喜你在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夺得金牌,并且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你现在的心情如何?
顾梓聿:谢谢!我现在的心情已经平复了不少,刚得知自己拿了第一名的时候,真的有点不敢相信,感觉像是在梦里。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挑战,我现在能站在这里,更多的是感恩和激动。
记者:你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华纳历史上最年轻的金牌得主,也是最年轻的国家队选手。在此之前,全国物理奥赛要求的参赛者必须是高中生,而你却以初中生的身份破例参赛,拿到金牌并进入国家队。你是如何做到的?
顾梓聿:确实,物理奥赛对年龄有限制,我能够破例参赛主要是因为学校老师向组委会提交了申请,证明我的物理水平已经达到了竞赛要求。在这之前,我也参加了几个物理类的竞赛,并拿到了很好的成绩,最终组委会决定破例让我参赛。
记者:那你在和比自己年长的选手竞争时,有没有感受到压力?
顾梓聿:还好吧,一开始确实会有一点压力,毕竟其他选手不仅年龄更大,经验也更丰富。但后来我告诉自己,物理是公平的,比赛考察的是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力,而不是年龄,只要专注于解题,年龄的差距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我的优势是好奇心和没有必须要拿奖的心理负担吧。而且,准备竞赛的过程中,我身边的同学也都是比我年长的学长学姐,我已经习惯了。
记者:你去索伦参赛,感觉如何?那边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你还适应吗?
顾梓聿:总的来说,去索伦参赛的经历非常难忘!虽然我们是去参加比赛,但在那里的氛围和文化交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切都非常顺利,而且充满了新鲜感。
关于饮食和生活习惯,刚开始确实有一些不适应。尤其是食物方面,索伦的饮食和我们这边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我个人不太习惯,为了不影响比赛状态,我通常会选择清淡一些的食物,避免过于油腻或者重口味的东西。
至于生活习惯,刚到索伦时,时差问题让我有些疲惫,但慢慢适应了之后,整体感觉还是挺舒适的。赛场上的氛围非常严谨且充满挑战,大家都很积极也很专业。虽然语言和文化上有些差异,但更让我感受到的是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们的热情和友谊,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所以一切障碍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比赛之外,我们也有机会参观了很多著名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才少年们交流,讨论各自感兴趣的科学话题,这让我不仅增长了见识,也获得了很多新的启发。
总的来说,这次参赛不仅让我收获了比赛的荣誉,更让我有机会感受了不同文化和科学氛围的碰撞。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成长的经历。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物理感兴趣的?
顾梓聿:大概是从小学吧。我小时候喜欢看一个教小朋友用家常东西做实验的电视频道,还有一直定《我们爱科学》、《少年科技》之类的杂志,自己在家里造那种简易的电动机之类的。后来我开始上提前课程,学习初中的物理知识,老师推荐我们看《时间简史》,虽然很多内容不太懂,但它让我对宇宙和自然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正式接触物理竞赛课程后,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用数学推导和逻辑思考来理解物理现象,这让我对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记者:听说你在物理国家队集训期间仍然坚持做数学奥赛题,甚至还请假去参加数学奥赛IMO决赛,最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并成功入选数学国家集训队最终小名单。这是真的吗?你是如何平衡物理和数学的?这两者之间会相互促进吗?
顾梓聿:是的,确实有这么回事(笑)。比起物理,我更喜欢数学,数学是所有基础学科的根基嘛。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在数竞组花的时间比较多。这主要是一个赛制时间安排的问题,其实,如果当时数学奥赛是在物竞之前举行的话,我可能不会那么拼命地去准备物竞。
数学和物理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物理问题的本质其实是数学问题,比如微积分在力学和电磁学中的应用,群论在量子力学中的作用等等,数学的训练让我在物理竞赛中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构造解法,而物理的直觉也让我在数学问题上有更多的灵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