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第三章 米粉诞生(2 / 2)

加入书签

张二嫂将一勺沥干水的籼米加入磨盘上的棋眼内,在加清水前迟疑地看向王文茵:“小娘子,一勺米该加多少清水合适?”

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张二嫂已经学会先请示一下王文茵。

王文茵仔细回想了一番,依稀记得后世的人用一斤米就能制出两斤鲜米粉【注3】,便道:“先加两勺清水试试。”

“哎,好!”得到王文茵的指示,张二嫂甩开膀子,吭哧吭哧推起了石磨。

张二嫂虽是农妇出身,但要推动这上百公斤重的石磨也是有点费力,推了没多会儿已经有些气喘。且因石磨的推杆太短,王家姐弟就是想帮忙也无从下手,与其给张二嫂添乱不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王文茵跟王小郎君试着给灶台烧火热水,姐弟俩都是第一次下厨,手忙脚乱折腾半天也没能把灶火点燃。最后两人在张二嫂的指点下,清理干净灶膛里的炉灰,再用干树叶引燃玉米棒,待玉米棒开始燃烧后才添加柴禾,总算是把一锅水给烧开了。

这边水刚烧开,那边张二嫂已经将米浆磨出来了。

米浆需要蒸熟才能做成米粉。

现代人做米粉通常会将薄薄一层米浆挂在导热性好的不锈钢盘或铝盘上,再用蒸汽快速加热蒸熟。但北宋还没有不锈钢跟铝,只能用别的器具代替。

王文茵四处找了找,发现地上有一只洗菜用的扁圆木盆,便将其搬起来,搁置在烧开水的铁锅上,底部用两根木棍悬空支撑,这样水蒸气上升,木盆底部受热,盖上锅盖盆里的米浆很容易就被蒸熟了。

为怕蒸熟的米浆黏连在盆壁上,王文茵事先抹了一层猪油在盆底。

宋代虽然已经开始食用植物油,但受限于榨油技术,产量较高的是胡麻油【注4】。芝麻在宋代被广泛种植于各地,不过北宋的胡麻油价格还是很高,底层人吃不起胡麻油,食用最多的是猪油之类的动物油脂。

静缘庵的胡麻油是供尖,静尘怎么舍得给王文茵,只将一罐尼姑们都不吃的猪油拿出来打发她。

王文茵岂会不知猪油跟麻油的差别,但只要不是用来炒菜,仅是涂抹防黏连,那么用猪油跟用胡麻油其实没什么区别。

将米浆舀一勺淋入木盆,左右旋转木盆,使盆底的米浆均匀摊平,随后上锅蒸制半炷香【注5】的功夫,米浆便成了半透明的米皮。蒸熟的米皮需要先放凉才能切条,张二嫂从院子里找来晾衣服的竹竿,用干净的布洗净抹干正好用来晾米皮。

长竹竿上很快就挂满了一张张犹如婴儿般洁白澄澈、柔嫩弹滑的米皮。

王小郎君用手指轻轻触碰米皮,口水已经快止不住了:“阿姊,我能尝一口吗?”

“能啊。”王文茵笑着给王小郎君擦擦嘴:“阿姊马上给你做一大碗猪油拌粉吃。”

王文茵从竹竿上取下已经晾凉的米皮,放到案板上对折叠起来,用刀切成三分宽【注6】,放入陶碗里,拌上猪油,再撒点盐调味,分给大家品尝。

王小郎君迫不及待地将猪油拌饭嗦进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