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第七十五章(2 / 2)
“看来我这个品菜官太有口福咯。”苏轼笑道:“难怪大家都说跟着王小娘子才有饱饭吃,依我说跟着王小娘子岂止是有饱饭吃,还有享不尽的美食佳肴呢。”
王文茵掩嘴笑道:“大人取笑我呢,谁人不知我朝首席美食博主东坡居士苏大人遍尝天下美食,什么样的山珍海味是大人没吃过的?我做的这些粗茶淡饭,能入得了大人的眼是我的荣幸。”
苏轼摆了摆手,“山珍海味不过是一时之欢,粗茶淡饭才是长久之乐。阿茵能将看似不起眼的食材料理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比宫里御膳房的大厨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人高看我了,这些菜肴其实都不是我自己原创发明的,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将民间流传的菜谱照搬照抄而已,委实不敢掠美。”王文茵其实想说的是猪肉能流芳百世,全赖苏大人你呢。
苏轼倒是相信王文茵说的,毕竟以她的年龄和阅历不可能知道的比自己这个吃货还多,他猜测王文茵做的这些菜应该都是从她祖父王安石收集的菜谱中学来的。
“不论是原创还是照搬,阿茵能将这些菜谱拿出来改善百姓们的生活,便是一大善举。”苏轼鼓励她:“你尽管放手去做,我这个做长辈的一定会全力以赴支持你。”
王文茵拍手笑道:“有苏大人这样的骨灰级美食家助我一臂之力,焉能不成!”
苏轼大笑之余,脑海中忽地回响起王文茵说的那句“从太虚幻境中学来的”话,仔细寻味,似乎也不是不可能,尤其是她说的很多话语似乎都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王文茵自然不知道苏轼在想什么,她心满意足地看着苏轼将十道猪头做的菜都品尝了一遍后,便请他提出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将菜肴做得更加符合汴京人的口味。
她的看法是即便这些菜谱经过千年的进化,流传到后世已臻成熟,但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人,口味还是有着天壤之别,将菜谱本土化才能更好地服务汴京百姓,不然为什么后世那些舶来货麦当劳、肯德基要在中国卖豆浆油条呢?
苏轼见王文茵将自己所说的每一处改进意见都详细记录在册,不由暗暗赞叹,这年头掌握一项核心技术就能吃遍天下,问题是王文茵掌握的可不止一项核心技术。以她的能力想在汴京城立足根本无需这么努力,单靠卖米粉就能让她们姐弟这辈子衣食无忧,但她的理想显然不是独乐乐。
“阿茵做这些事是为了完成介甫兄的遗愿?”苏轼合理猜测道。
王文茵拿笔的手顿住了,抬起头来看向苏轼,眨眨眼,“祖父并未留下任何遗愿,即便有也不会交给我去完成,阿弟尚且年幼,更加不可能对他寄予厚望。”
苏轼不解,“那你却为何……”
王文茵没办法告诉苏轼,她穿越后世清楚知道北宋的历史发展将走向何方,即便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历史,但她也想尽自己所能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去改善北宋人民的生活现状。
“我做这些事图的是自己开心,就像厨师看到自己做的菜被食客大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