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1货郎(1 / 2)

加入书签

十八日堆肥法,难点在于原料筹备和碳氮配比。

庄聿白在现代社会常用的豆粕、鱼肠等眼下没有。这个时代豆油都还没上餐桌,哪去找豆粕。

他看着通往北山的那条小路,眼前一亮,这满眼杂草不就是极好的原料么。

孟知彰的衣衫至少大自己两个尺码,庄聿白找来布帛将稍显空荡的袖口和裤管缠住,又从紧邻灶屋的小仓库中翻出镰刀和铁叉。

筹备原料过程中,柴院旁那堆稻草和灶下的灰烬,都出了一份力,做虾片剩下的虾头虾壳也有了用武之地。

菜园东北角,离家最远的地方划出一小片堆肥场地。津津细汗浸湿庄聿白的额角碎发,他解下腰间巾帕擦了擦脸。

所需原材料齐整堆在空地,稻草打底,青草杂陈这几日攒下的不多的厨余。庄聿白掌控着用量和比例,一层“碳”一层“氮”,慢慢铺着材料。

碳氮比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新手和面一样,也会出现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情况,中间庄聿白又去割了一堆草回来。

日头渐斜,长宽1米,高1.5米的肥堆站在夕阳下,像一株毛茸茸的大蘑菇,静待4天后的第一次蜕变。

*

庄聿白带着一身薄汗回到家。

他撩起清水洗了把脸,上下内外也简单擦拭一番,之后顺手洗了根孟知彰留给他的黄瓜,一边巡视满院淀粉,一边直接生嚼起来。

黄瓜清甜爽脆,咬一口汁水迸裂,唇齿生津。“嘎嘣嘎嘣”一声接一声,疲累也一扫而散。

淀粉已经干透,粉块洁白无暇。庄聿白捏了一粒用指腹轻轻碾碎,丝滑细柔漫在指尖,比婴儿肌肤还滑。

是时候做虾片了。

半透明大青虾,在桶中乱跳跳的,目测有三四斤。庄聿白不知虾的主人,那位坐拥几座山的云先生,会是怎样一个土财主,若今后批量生产虾片,也不知能否稳定捕捞。

青虾去头挑线,清透水润的虾仁用刀在砧板上碾抹成泥,而后与淀粉以1:2的比例和成面团。

淀粉流淌性强、无韧性,庄聿白费了些功夫才和成一个大面团。理论和实践有时果真隔着一条河。只有光腿摸着石头趟过去,才知水面下的深浅和冷暖。

面团比想象中平滑,透着虾泥的青灰色,但手感硬邦邦,反推力微微硌手。

庄聿白继续按揉,将面团塑成直径4厘米条柱,盘在手上,宛如一条圆胖胖的白蛇。随后提刀切成三寸长的一截截面胚。

锅中加水,水沸面胚下锅,大火烹煮。一双竹筷不停推转水流,一则保持面胚形状,二则避免粘锅。

水面上,白汽翻腾,将一瀑琥珀发色几乎淹没;水面下,青灰色面坯瞬间变成淡淡的橘粉色。

约莫二十分钟后,面坯渐次浮上水面。八九分熟是有了,不过仍需继续煮,这一步宁过之勿不及,面芯有生粉就功亏一篑了。庄聿白加把火,又煮了十分钟。

熟透的面坯捞出,快速放进凉水冷却、定型。细长手指跟着探入水底,坯润汤清,淡粉色柱状面胚,满满一把握进手心,滑溜溜,润乎乎,还留着温度。

或许虾泥不够细,面坯入水加热,内部受力不均。细摸去,坯柱上布满如筋的凸起。

庄聿白伸手去捞,太滑了,不小心便会像泥鳅一般溜走。

他还是强行抓了一根出来,滑滑的,润润的,温温的,半透明的橘红面柱透出鲜虾的微甜。

五六根面坯排排躺在通风圆簸箕上风干脱水的时候,庄聿白将剩下的淀粉,仔细收在一个小面袋中。面筋球也包了五大包,满满一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