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4两只狐狸6(1 / 2)

加入书签

四月初八,殿试落下帷幕,进士榜随即贴于礼部南院的东墙,满城沸腾。

那日天光正好,关宁却因宣召站在了宣政殿外。

她微微低头,心思却分外清明。

这是她入宫后第二次单独面圣,皇帝为何召她,她心中隐约有所猜测,却也明白,这一次必须谨慎万分。

内侍领她入殿时,皇帝正执笔在书案前批阅奏折,未抬头便道:“来了?”

关宁上前跪下行礼:“臣关宁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了,”皇帝搁下笔,抬起头,目光从她身上扫过,神色淡淡的,靠向椅背,似不经意道,“你倒是忙,听说,前些日子,德妃传你过去了?”

关宁心下一紧,却不露声色,答道:“回陛下,确有此事。德妃娘娘关怀后宫诸事,召臣过去不过是随意问了些女官调任的事宜,臣已据实答复。”

皇帝目光幽深,仿佛想从她的表情中捕捉到什么。

他轻笑一声,语气多了几分调侃:“随意问了些事宜?朕记得,德妃向来不喜欢这些琐事。”

关宁并未接话,片刻后才微微抬眸道:“或许德妃娘娘因近日尚食局的事,偶尔思虑更多些,臣也未敢多想。”

皇帝嘴角微不可察地一勾,未再深究,转而说道:“听说贤妃也见了你。”

关宁心头再次一跳,却是缓缓点了点头:“回陛下,确有此事。”

“贤妃传你所为何事?”皇帝语气漫不经心,却透着难以忽视的威压。

关宁抬头看向皇帝,目光坦然,声音温和:“娘娘不过是随意召臣过去叙话。臣入宫后倍感孤寂,娘娘见臣心神不定,便宽慰了几句,又教了臣一些为官之道。臣心中感激,特意向娘娘致谢。”

皇帝眉头微微一动,似乎对她的回答略有兴趣:“贤妃宽慰你?”

关宁垂眸轻声道:“是,娘娘曾言:‘身处风浪之中,唯有心坚,方能无惧。’臣铭记在心。”

皇帝听罢,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良久未语。

关宁不敢贸然打破沉默,只静静跪在原地,仿佛一汪清泉,清澈却不可见底。

片刻后,皇帝忽然轻声一笑,语气带着几分揶揄:“你倒是挺得贤妃青眼。”

关宁闻言,抿唇答道:“臣愚钝,娘娘垂怜,是臣之幸。”

*

皇帝不发一言,只从案上一叠文件中抽出一张纸,缓缓递给关宁。

关宁接过,只见那是一篇誊写整齐的策论,字迹工整,行文间透着一股锐意。

她的目光缓缓下移,扫过标题,心中微微一动。

这篇文章的主题竟是关于法律与理学的关系,以及变革的必要性。

皇帝抬眼看了她一眼,语气淡淡:“朕看过了,觉得有些意思,你也看看。”

关宁微微颔首,垂眸细读。

这文章开篇便以“理学存天下,法治安民生”为纲,层层递进地分析了法与礼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甚至直指现行制度中种种漏洞,提出以理为本、以法为用的治理方略。文辞锋利却不失章法,带着一种刚柔并济的力量。文章内容简洁却锋锐,以“大康律法如何得民心”为主题,首段直陈时弊,指责现行律法虽有恢弘之架构,但因地方官员横征暴敛、徇私舞弊,致使“律”成虚设、“法”无权威。

读至中段,关宁心中愈发沉重,第二段从法学与理学结合出发,提出律法应为帝国长治久安的根基,而非权臣世家的附庸工具,并列出条条改革设想,深刻且大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