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2上桌吃饭5(1 / 2)

加入书签

郎溪县衙门里,空气沉闷得仿佛下一刻就会凝固,墙上斑驳的灰痕被幽暗的灯火映得晦涩不清。

县丞赵骁一脸菜色,快步踏入内堂,腰间的官印随着急促的步伐轻微作响。

他站在案几前,低声道:“大人,赈灾粮又出了问题。”

李长风坐在桌案后,身穿一袭洗得泛白的官袍,眉宇间隐隐有些疲惫,听到赵骁的话,他抬起头:“说详细些。”

赵骁咽了咽喉咙,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愤怒:“今早发下来的赈灾粮依旧是掺了米粒的麦麸,米量少得可怜,不足十分之一!百姓怨声载道,说官府要把他们饿死!”

李长风皱起眉,手中的笔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冷意:“这批粮是昨日从湖州运来的吧?”

赵骁点头:“是的。刚到就迫不及待发下来了,可质量……简直就是牲口吃的。”

他语调一沉,“郎溪县自春灾以来,百姓秧苗尽毁,如今连赈灾粮都这样,恐怕……”

话未说完,赵骁却不敢再继续。

“恐怕什么?”李长风语气淡而稳,带着一股逼人的威严。

赵骁硬着头皮回答:“恐怕再这样下去,郎溪的百姓至少要饿死一半!”

这句话落下,一声闷雷,轰然在空中炸响。

李长风猛然站起身,缓缓踱步至门前。

他沉默片刻,语气低沉:“修河堤的工期已经耽误不得,如今粮食又短缺,百姓如何撑得住?”

赵骁听闻这话,忍不住捶了下掌心:“大人,我已经劝过那些监工稍稍缓和劳役,可那些人根本不听!他们只认上头的命令,只盯着进度,哪管百姓死活!”

李长风回过头,眼神如刀:“如此下去,只怕不止粮食短缺,民心也将彻底失去。赵县丞,准备车马,我要亲自去赈灾粮发放处查看。”

赵骁犹豫了一下,低声道:“大人,属下担心……去了也是白跑一趟。这些粮……都是从湖州运来的,再追责也只能追到那边。”

“即便白跑一趟,也得跑。郎溪百姓无辜,我们不能坐视不理。”

*

李长风与赵骁一同来到赈灾粮的发放处,眼前的景象令两人心头一紧。

原本应当井然有序的发粮场,如今乱成一团。

饥饿三五成群地围在粮车旁,拼命伸手去抢那少得可怜的麦麸和米粒混杂的口粮。

“一个月前,每人还能分到四两米粮;半个月前,变成了二两;而现在……”赵骁站在李长风身旁,满眼悲凉。

李长风没有接话,他快步上前,从一袋赈灾粮中抓起一把细看。

粗糙的麦麸掺杂着零星几粒陈米,还混着不知名的杂质,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霉味。

一个老妇从旁边颤颤巍巍走来,拽住李长风的袖子,眼里满是祈求:“大人,求求您,给我们一条活路吧!我家里还有两个小孙子,他们一天只喝一顿稀粥,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是啊,大人,若再这样下去,活不成了!”另一个壮年男子也走上前,手里攥着一把分到的麦麸,满脸愤怒,“今年春汛毁了大半的田,冬麦全都淹死在水里,为了防止端午汛再发大水,要修河堤,大家都顾不上春苗就来修缮,虽说是以工代赈,但是这修堤坝还要饿着肚子,我们这些人,真成了贱命吗?”

“是啊,大人,我们也是好不容易熬到了清明,一边把苗种下了,一边来修河堤的,这点粮真的不够啊,大人!”

李长风看着这一张张痛苦的脸,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

他深吸一口气,朝众人郑重作揖:“各位乡亲,此事本官一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请大家再忍耐几日,本官一定会设法解决!”

“都忍了好几个月了!”人群中传来不满的嘀咕声,但更多的人仍选择沉默。

回到县衙后,赵骁愤愤不平地将一堆文书拍在案几上:“大人,这些都是灾民的申诉状!可朝廷却说,河堤修不好,赈灾粮就会更少!这不是逼人造反吗?”

“他们的算盘,我岂会不知?”李长风摇了摇头,语气冷静而坚决,“可这账,还得算清楚。”

赵骁愣住:“大人,您的意思是……”

李长风站起身,神色肃然,“我们再去像郎溪县大户借粮。”

赵骁苦笑着说:“大人,您忘了?这已经是第五回了!那些大户如今都闭门不出,怎么可能借粮?”

“他们闭门不出,我便亲自上门。我们郎溪百姓绝不能因我的不行而饿死。”

赵骁抿了抿嘴,还想再劝,最终却什么也没说。

窗外乌云压顶,天色愈发阴沉。

李长风抬头望了望,嘴里喃喃道:“春稻收割尚需三月,这些百姓,绝不能死在这三月之内。”

*

关宁在御前值守,听到内侍提起赵掌印因高热不退告了几日假。

夏日的闷热随着一场大雨袭来,宫中湿意更重,阴沉的天色笼罩住大内殿宇,仿佛压得人喘不过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