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秋水(2 / 2)
仿佛鲸波下有细流,初看时无知无觉,咀嚼后惊心动魄。
他观之学之,利用它迈往大秦高堂,那些东西不断啮咬他的腹腔,使他痛苦、怀疑,因为他所属部落的遗风唯有野蛮的抢夺厮杀,他的恨意逐渐扭曲,他痛恨烙印上大秦诸多痕迹的自己,他想要摧毁。
“大人……”狱吏垂头请示,“还要继续么?”
池浚闭眼默诵,大秦之法为据,那些拷讯明目清晰浮现。大秦是全境内的文雅上国,“雅”的表皮下,也生有脓肿溃烂之痈疽,嗜腐之人遇之,无异于是饥焰中烧。
御史台的手法就算失去体面,只要不违律,无伤大雅。
“继续。”他深嗅御室内的血腥气味下令。
两个时辰后,狱吏们擦了把脸上的冷汗,面向池浚躬身,一人低声提示,“大人,不能再继续了,得留着一口气。”
池浚远视狱室中央一眼,颔首道:“可以交差面圣了。”
行至狱室外,他皱眉,回身再次望向门内,他很满意眼下这个血肉淋漓的行刑结果,不满之处在于靖王过于安静沉默,声嘶力竭的痛嘶乃至告饶贯穿御史台的预想并没有如愿实现。
“这么说,靖王是死活都不肯认罪了。”
平康帝皱眉看向下首问。
池浚俯身应是,“不过依大秦律,三问不承者,须众证结案,三人以上明证其事,始合定罪。此案证人有四,可重证定刑,请陛下斟裁。”
众证结案是指如果嫌犯经过三次追问后拒不认罪,只要证人的数量为三人及以上,法司在没有获取嫌犯伏辞的情况下,也可宣判嫌犯的罪刑。
平康帝沉吟不语,池浚知其犹豫的原因,他本来的期待是通过御史台拷问出靖王的伏辞,靖王拒不吐字,案件首尾看起来略有微瑕。
“瑕不掩瑜。”池浚提醒道:“目下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即使靖王三问不承,也无法影响律意,法司可依法作出伏罪推论,请陛下斟裁。”
秦哲想了想问:“御史台没有别的法子了?”
池浚回想了片刻狱室内的情景,俯身回复道:“靖王性命尚存,只是再难追摄了。”
秦哲听了暗惊,旋即又冷笑,“靖王骨头还真是硬,既这么,御史台即刻就做伏罪推定吧。”
池浚正待领旨,又听平康帝命道:“将审判结果登于邸报。”他继续躬身,“臣遵旨。”
等池浚告退后,秦哲靠在御座扶手上暗舒了口气,他调眼看向窗外,雨停了,湿意残留,满目凄清萧索的色调,怔然间,偏有一抹花鸟南回,映入廊下。
殿外起了太监们的阻拦之声,“唐司长,您……”
秦哲开口命道:“无妨,请她进来。”
秋阳西斜,光积攒于地砖里像一汪冷水,她与冷水相照,说道:“不敢希求赦免,只请圣令准本人与靖王见最后一面。”
她满身的花鸟是衰飒的模样,贴在水面上快要溺亡了似的。秦哲笑视她问:“唐司长,卸了花鸟司司长一职,朕就考虑为靖王减刑如何?”
“多谢圣恩,不必。”唐颂微微抬首,视线抬高将将够到御座上,眼神戏谑,腔调平静,“这般一物换一人的道理难以成立。臣,更看重自个的官职。”
↑返回顶部↑